從全球范圍來看,次貸危機引發的全球性金融危機帶來的影響還在持續,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日益深化,就業問題已經成為全球各國最大的問題,不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就業的壓力比以往都大。而對于歐洲國家而言,就業壓力的持續上升將給目前脆弱的經濟復蘇帶來巨大的不確定性。
中國品牌網根據披露的信息,在歐盟27個成員國中,共有550萬25歲以下青年沒有工作,比去年增加了30.3萬人。這些無業青年中,半數以上是西班牙和希臘人,自從2007年以來,西班牙青年失業率增長了逾3倍。葡萄牙和意大利青年失業率為36%。
從以上這個數據不難看到,青年失業的問題在希臘和西班牙等歐洲五國最集中,這個信號體現出,歐債危機的解決在這些國家還有相當的距離。其實,在這些國家無法通過國內經濟實現自主復蘇的情況下,就業問題將給它們的政策制定帶來巨大壓力,剛剛有點眉目的財政緊縮計劃可能被推翻。但是,這樣做的后果毫無疑問會給這些國家帶來毀滅性的災難。
事實上,隨著歐洲各國大選的臨近,老百姓對于無就業復蘇狀態下實施的財政緊縮政策不斷地產生動搖,尤其是在歐洲五國這些深受政府債務危機影響的國家。以希臘這些國家而言,在傳統的凱恩斯主義理論支持下,政府大舉規模建設基礎設施投資,雅典地鐵相當漂亮,西班牙的AVE高鐵令人驚嘆。但這種支出無助于改變目前困擾希臘和西班牙的根本問題,尤其是年輕人的失業問題。因為這些國家沒有建立起相對完善的制造業產業,而僅僅依靠旅游等季節性的第三產業來滿足龐大的消費和福利支出,這顯然不具可持續性發展的基礎。
當然,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深度發展,產業的全球化轉移趨勢使得歐洲經濟的重心轉移,這可能也是造成歐洲青年就業難的一個原因。最近15年,歐洲經濟重心逐漸向服務業偏斜,而這些行業對于就職人員的經驗要求相對更為嚴苛,所以這是一個擁有多年經驗的年長者的市場。這個因素在德國等傳統制造業國家中得到了明顯體現。尤其是德國的就業形勢正處于兩德統一以來的歷史最好水平。由此可見,對于就業而言,保持必要的制造業不僅有利于國內就業的需求,而且對于穩定一國的經濟發展也是一個重要基礎。
另一個值得引起關注的是,德國等國一直以來就保持嚴格的財政收支平衡的發展狀態,尤其是德國,不僅對于政府財政赤字執行得非常嚴格,危機以來的財政緊縮措施效果也非常明顯,而且一直以來都是著力于解決與就業最為密切的中小企業發展問題。這或許正是德國等核心國家能夠保持一個穩定發展的關鍵。
相比之下,其他國家在這方面則明顯落后,官僚主義非常明顯,使企業受困于各種繁文縟節。最近《紐約時報》披露的一位希臘企業家的故事就很能說明問題,文章稱,這位企業家為了創辦一家互聯網企業,不得不提交各種冗長的表格,最離譜的是應一位官員的要求進行糞便抽檢。在西班牙和意大利等國,年輕人失業率高企與全職合同工人享受的過分保護和福利密切相關——這讓雇主對招聘新人保持謹慎。正如一位西班牙商人最近抱怨的那樣:“在這個國家,與妻子離婚都比解聘員工容易。”
從以上這些現實可以看到,歐洲不僅僅面臨的是債務危機問題,而且是國內政治體制的改革問題,福利待遇的過高給整個社會的發展帶來巨大壓力。從某種程度上說,就業問題無疑已經成為當前歐洲經濟復蘇的關鍵矛盾,這個壓力繼而也將給財政緊縮政策帶來更大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