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品牌網訊,衛生部和公安部正在發布通告和通知,嚴打醫鬧等擾亂正常醫療秩序的行為時,“房鬧”又橫空出世。醫鬧與房鬧性質相同點在于,都是相對弱勢的一方在表達權利訴求。然而,相對醫鬧,“房鬧”所充當的往往是不太光彩的角色。
購房者與開發商之間有購買合同,所以一切應依照雙方共同簽署的購房合同條款為行事依據。房價漲,業主所購房屋增值是好事,但這個好事往往都是業主自己“消受”。如果房價跌,業主就要求開發商補差價,那么房價漲了,業主是不是也該把房屋升值的部分,退還給開發商呢?遵守最起碼的契約精神,這是社會存在與發展的平等、自由、守信的原則和基礎。
房屋做為一種商品,有其市場屬性。特別是商品房,其價格制訂屬于市場行為,買賣也都是雙方自愿行為。商品交易完畢,如果溢價,收益理應歸商品購買人享有。同理,如果商品貶值,也應由購買者承擔。除非合同約定,否則法律不會支持購房者要求開發商補償差價的行為。購買的房產出現貶值,顯然值得同情。但同情和規則,這二者顯然不能混為一談。無論將購房視為消費還是投資,其中的情理與法理都一樣。正如有相關人士所說:股票投資賠了錢自認倒霉,憑什么買房不能賠錢?
讓房地產市場回歸理性,這是國家調控和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如果說醫鬧是患者在醫療糾紛中,缺少權利訴求的途徑,那么房鬧則純粹是耍賴,是故意對合同、對契約的違背,如果出現打砸等嚴重的“鬧行”,則應該按照相關法規追究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