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穿戴式智能產品并不是什么新興的產業,就像多年前已出現過的穿戴式音響一樣,其需求量也不不高。智能手環由于并不是剛需品,僅僅是作為一樣配件,人們對它的關注度也不高。但為何各大手機廠商卻爭相搶食這塊“蛋糕”?
既然智能手環是“雞肋”,為何大家都想搶先一步把它拿下呢?
據記者了解到,大家搶占智能手環無例外地想先一步占領可穿戴市場的入口,借此打開可穿戴市場的試金石。小米4亮點不多,但同期發布的手環卻火了一把--不為其它,只為它79元的“白菜價”,像一把價格“屠刀”,砍向那些定價高高在上的智能手環,牽動了相關廠商的敏感神經,也引發各路觀察者紛紛置評。

愛運動的人雖然不少,但大多數人運動只是為了舒緩身體,強健體魄,因此并不需要一個額外的手環來做數據分析;而對于少部分專業、注重數據運動人士,手環可能又不是他們心儀的設備,智能手表和智能手機都能勝任。
健康數據監測看上去很美,但可能對老年人更make sense.然而老年人對這些新玩意本身就不來電,加之實測過程中的種種謬誤,難免會讓老人更迷惑,轉而選擇更加專業的設備。
如果手環能取代一些現有的人們已高度依賴的物件,那么其未來還是可期的。可問題是,手環好像并不能取代別的,至少目前還沒有看到這方面的跡象。
為何各大手機巨頭爭相搶食智能手環?
智能手環并不像手機那樣是剛需品,那為何各大廠商卻想搶得它呢?其實原因很簡單,智能手環雖說它不是剛需產品,但它卻是可穿戴市場的入口,誰最先把它拿下,將來誰就能在可穿戴領域中馳騁。就是由于這個原因,各大廠商都想搶食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