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改革進程沒有停滯。
到目前為止,吳英案的結果是改革派的重要勝利,雖然這一勝利并不完全——中國的民間金融并沒有隨著吳英案的判斷了局,吳英案背后種種仍存疑團,吳家人士所追究的資產低價拍賣未得到解決。另一方面,認為吳英案確實存在龐氏騙局的人士,仍未被說服,爭論還將持續。
幸運的是,4月20日,最高人民法院依法裁定不核準吳英死刑,將案件發回浙江省高級人民法院重審,這讓吳英案的和平討論有了空間,我們不必在血色蒼茫的祭臺上,爭論金融技術問題。改革是合力推進的結果,只要方向正確,只要由法律主導,不必排除各派力量的介入,一個典型性事件體現的永遠是群體性意志,反映了當時社會的群體性生態。
筆者悲觀地認為,即便是浙江省高院的重審,恐怕也無法給我們滿意的答復,讓我們感受到金融變革的磅礴大氣,以及人人都能體會到的不容侵犯的法律尊嚴。
撥開吳英案的迷霧才能為不出現吳英式的悲劇奠定制度基礎。吳英罪不至死,她是一個有理想卻無風險控制能力的商場上的初生牛犢,吳英不是英雄,不應被視為反抗金融壟斷的先鋒受到供奉。從經濟學上來說,當規則被普遍違反時,執行規則的成本無窮高,遵守規則成為良幣的結果是被劣幣驅逐。從毒膠囊事件、強拆事件、神女局長事件等一系列事件,可以得出明確的結論,這個民族的這個階段還不是一個普遍有尊嚴的時代,大多數人是受害者,大多數人也會成為規則的踐踏者。當尊嚴被視若糞土時,希望單獨的案例回歸尊嚴,是奢望。
這當然不是對吳英案悲觀的理由。監督掌權者的權力行使范圍是恢復規則尊嚴的第一要義,但走向極端,呼應民粹并不能讓市場重回法治軌道。求法乎上得其中。只要吳英案在市場與法律框架內走,我們就應該支持,并秉持善意加以持續關注,盡力讓吳英案成為打開以下一系列秘密的黑匣子:中國金融壟斷、地方官員違規操作、地方權勢階層介入、民間金融規則。目前最高法只是發回浙江高院重審,吳英案件尚未結束,改革者不能有絲毫松懈。
作為改良主義者,理應為法律的改進努力,而不是盼望一個紅彤彤的新世界在不世出的英雄手里誕生,這將讓中國重回農民革命的輪回。
中國屢次錯過憲政改革之機,各派人士屢屢以最正義的口號號召民眾革命,從清末開始暗殺成為英雄捷徑,當時社會的生態比現在糟糕得多:各派利益階層針鋒相對、互不信任,絕大多數國民是文盲,被口號挾裹,國民信心脆弱,不相信國家有任何改良的希望。暴力與民粹互相激蕩,造成無數劇烈動蕩。
目前中國正處于關鍵性的改革關頭。民眾的文化程度中國有史以來最高,信息傳播在控制中仍然如水銀泄地,人們不難從各種信息中綜合分析得出結論,中國社會破除單一化,社會運轉有了權力、市場、信仰等各種邏輯。
市場化的改革思路沖破左派牢籠決堤而出,自上世紀80年代之后的二次金融改革興起,抑制改革只求經濟增長的理論受到投資、出口下降與內需不振的沖擊,改革派人士發出了呼吁。理智的做法是呼應改革呼聲,從法律、經濟等各個技術層面將改革推向深入,打造中國十大品牌,具體探討改革的路徑,既有普世價值,又充滿了本土色彩,而不是假借崇高之名,將改革釘在利益、情緒構成的十字架上,讓中國重回暴力時代。
歷史讓人明智,來看“宋案悲劇”。
1913年3月20日,宋教仁被刺,兩天后不治身亡。案件發生時,正當宋教仁先生任職內閣總理呼聲極高,準備離滬北上應袁世凱之請共商國是之時。
各派表面上均在法律的范圍內行事。時任中華民國大總統的袁世凱通電全國,命令地方當局迅速破案;江蘇都督程德全、民政長應德閎等亦通電各地官吏協拿兇手,限期破案。革命陣營內部,懸賞緝拿兇手。上海地方檢察廳檢察官危道濟、錄事陶仲牧、法醫王長春等人到案發現場查勘,并對案發時目擊證人提取了證詞。除了中國司法機構的行動為,上海租界巡捕房積極介入“宋案”調查。
很遺憾,在租界公廨范圍內,司法程序有條不紊,一旦回歸本國政府,暗殺與陰謀政治再次顯靈。在租界進行了7次程序嚴格的預審后,中國政府代理律師德雷斯申請,租界當局將“宋案”犯罪嫌疑人武士英、應桂馨移交中國司法機構。中國司法機構決定在4月25日公開審理此案。就在正式開庭前一天,武士英中毒身亡。此后,事件急轉直下,案件成為無頭案,歷史直通二次革命,喪失了憲政立國的任何可能性,槍桿子成為惟一可靠的力量。
中國真正具有憲政意識的領導人之一宋教仁,成為槍桿子下的犧牲品。其遺言稱,今國本未固,民福不增,遽爾撒手,死有余恨。伏冀大總統開誠心布公道,竭力保障民權,俾國家得確定不拔之憲法,則雖死之日,猶生之年。臨死哀言,尚祈鑒納。宋教仁。
宋教仁的悲劇如果在中國社會再次上演,將造成中國歷史未來的百年不幸。
任何一個經典案例,都將是通向憲政社會的一座橋梁。吳英既然很有可能從祭臺上被拯救,難道改革者就沒有信心以制度拯救中國低效的金融,與未來的吳英們?溫州金融改革就是一個最好的突破口,目前,利率市場化、小微金融企業、甚至金融機構的路徑選擇,全都有待破題。建立中國的市場體制,有效的產權保護制度,建立安全高效的金融風控體制,是解決未來吳英案的抓手。
體制外的人士如果與體制內的人士形成改革合力,則中國暴力悲劇可免,百年改良有成功希望。
資訊整理:中國品牌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