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品牌網訊,金融危機給美國經濟帶來的最大創傷,或許就是居高不下的失業率。以往,經濟衰退的時候,工人會失去工作,但到繁榮來臨的時候,工作就會失而復得。但這一次不一樣了。隨著房地產泡沫的破滅,建筑業的很多就業機會從此再也不會回來了;隨著金融機構的破產,金融行業中的很多就業機會也可能再也不會回來了;全球化和技術進步使得越來越多的工作機會可以被外包到像中國和印度這樣的發展中國家,這些離開的就業機會再也不會回來了。值得注意的是,在失去的就業機會中,又主要是年輕人的工作、男人的工作,這將帶來深遠的社會影響。
英國Warwick大學Andrew Oswald教授是少有的專門研究“幸福”的經濟學家。據他的研究,失業對幸福的影響,僅僅次于親人死亡和離婚。失業對剛剛進入社會的年輕人來說,打擊更為沉重。年輕人工作經驗缺乏,教育程度相對較低,在就業市場上本來就處于劣勢。20多歲,是人生最敏感多變的季節。20多歲不期而遇的一場金融危機,徹底改變了這一代年輕人的命運。即使這些失業的年輕人最終勉強找到了一份工作,但失去了的士氣,可能將永遠無法重振了。衰退時期進入社會的年輕人,像趕上了一班慢車,繁榮時期進入社會的年輕人,像坐上了一班快車。絕大部分坐慢車的乘客,只能眼睜睜地看著自己和別人的差距越來越大。越是落后,就越是悲觀,越是悲觀,就越發被動,最終的結果就是,越失業,越無能。金融危機對大學畢業生收入的沖擊,大概要到10多年之后才能逐漸抹平,但人的一生中,實際收入的2/3是在事業的頭10年掙來的。一批批剛剛步入社會的年輕人,就像諾曼底登陸時的士兵,還沒有來得及爬到岸上,就已經被無情的子彈撂倒了。
從某種意義上講,這是對挫折和磨難準備最不足的一代。在過去二三十年,教育理念越來越寬松、自由。老師和家長推崇的是快樂教育。這一代孩子,打小就在贊美和鼓勵中長大。在這種環境下,他們的自我意識越來越強烈。每個人都認為自己生來就是要做人上人的。據2009年的一份調查,在美國,74%的孩子認為自己比別人漂亮,79%的孩子認為自己比別人聰明,40%的孩子認為自己到30多歲的時候,一年能掙7.5萬美元。事實上,那一年30歲的就業者,能夠拿到的中位數收入只有2.7萬美元。靠著虛幻的贊美培養出來的自尊,鼓勵的是懶惰,而非努力工作。很難想象這些孩子怎么面對日益黯淡的前途。
年輕人失業帶來的社會問題才剛剛顯露出來。慢慢地,金融危機的后遺癥將越來越明顯。兩位經濟學家Paola Giuliana和Antonio Splimbergo在最近的一份研究報告中指出,經歷了衰退的年輕人會改變自己對社會和政治的見解,并從此固執地堅持自己的觀點。從歷史經驗來看,衰退中的一代對社會不平等更加關注,總是覺得運氣而非個人的努力是最重要的。他們要求政府更多地干預經濟體系,支持政府實施收入再分配。2010年的一份民意調查顯示,30歲以下的美國人,只有28%的人認為其他人是值得信賴的,將近1/3的人認為決定其經濟狀況的最重要因素不是個人努力,而是外在的社會因素,42%的人覺得全球化給他們帶來了不利影響。
歷史上,凡是有大量年輕人失業的時候,幾乎都會出現社會動蕩。據說,馬丁路德發動新教運動的時候,最主要的支持者就是失業的年輕人。1968年席卷全球的造反運動和社會動蕩,其實就是騷動不安的年輕人的瘋狂聚會。在美國如火如荼地占領華爾街運動,主要的參加者是年輕人。倫敦街頭騷亂的主力,是年輕人。在巴黎市區燒、砸、搶商店的是年輕人。挪威槍殺案的冷血殺手是年輕人。
在全球范圍內,我們還沒有看到像1968年那樣的全球革命浪潮。在美國,有大約10%的35歲以下的年輕人已經搬回去和父母一起住了。他們到目前為止還只是閣樓上孤僻的孩子,而且越來越沉默不語。沉默啊沉默!不是在沉默中滅亡,就是在沉默中爆發,我們正坐在一個火山口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