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期將拉低全球經濟增速
不過,對于中國經濟的這種變化,世界經濟是否能夠適應?回顧改革開放30多年來的中國,年均增速接近10%,大大高于世界經濟在同期3%的表現。金融危機以來,在全球經濟的增量中,中國經濟的占比更是超過20%。和過去年均增速10%的歷史水平相比,中國7.5%的增速,意味著全球經濟增速將直接被拉低0.4-0.5個百分點;如果考慮其他間接渠道,則影響還要更大。對于年均增速僅為3%-4%的世界經濟來說,這顯然不是一個好消息。
長期將有助于世界經濟的可持續、平衡發展
理性一些的角度,運籌學原理告訴我們,即使確保單個步驟的行為都是最優化的,但其加總之后,在整體上卻未必是最優的。短視的政策將導致涸澤而漁,只有從長遠著眼,經濟發展才能具有可持續性。而中國的可持續發展,也將對世界經濟的長期繁榮做出重要貢獻。因此,從長遠來看,中國經濟增長目標的下調,以及伴隨的結構調整,對世界經濟又是一個重要的好消息。具體一些,這個好消息還可以細分成以下幾個方面:
其一,中國十大品牌促進國際失衡狀況得到改善。歷史上德國和日本是最重要的出口國,同時也是全球國際收支失衡的最重要來源,而近幾年以來,中國不但超過德國成為世界第一大出口國,而且也成為全球國際收支失衡的最重要來源。尤其是中美之間的雙邊貿易失衡,是國際收支當中最重要的失衡。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對外貿結構優化和穩定增長都定了基調。商務部部長陳德銘則更進一步將其描述為“穩出口、擴進口、減順差”。外貿失衡狀況的改善,將使中國對外經貿摩擦壓力得到緩解,并且也有助于我國充分使用國外市場的資源,而且也將在較大程度上緩解外儲儲備過快積累帶來的壓力。
其二,緩解全球資源供、求緊張的局面。在全世界對資源的增量需求中,中國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其中,中國對石油、銅、鋁的增量需求,占到全球50%以上。此外,中國對鐵礦石的需求也對國際市場產生著重要影響。這種過度依賴資源消耗的增長方式,不但其本身是難以持續的,而且也加劇了國際資源市場的供、求關系緊張。而正如政府工作報告所指出的:這次調低經濟增速,主要目的就是要真正使經濟增長轉移到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上來,真正實現高質量的增長,真正使中國經濟的發展擺脫過度依賴資源消耗和污染環境。可見,科技進步和人力資本的提升將在中國經濟增長中起到更為重要的作用,中國經濟增長對資源的過度依賴將會有顯著改善,而全球資源的供、求緊張局面也將隨之有所緩解。
其三,為世界提供更大、更成熟的消費市場。除了外部失衡、對資源過度依賴,中國還面臨著國內消費率偏低的問題。外需疲弱的國際形勢,則使得這一問題更為突出。溫家寶總理在答記者問中提到:我國經濟總量已達47萬億元人民幣,在此基礎上7.5%的增速并不算低。而且我們要想方設法使同樣的經濟總量能夠換取更大的經濟效益,能夠使百姓得到更多的實惠。而擴大內需,尤其是消費需求,將是我國經濟長期平穩較快發展的根本立足點,也將是2012年工作的重點。可見,擴大內需與結構調整的主線是完全吻合的,也是在外需疲弱情況下使得我國經濟繼續穩步增長的重要支撐力量。這也意味著中國的消費市場規模將進一步擴大,對于外國企業來說這也意味著更多的機會。
中國經濟減速調整對于不同經濟體的影響各異
雖然說從長遠來看,中國經濟減速調整對世界經濟的持續繁榮是有幫助的;但從短期來看,其對不同經濟體的沖擊,也可能視個體情況而有所不同。而與中國有密切經貿往來的經濟體,可以分為三類:第一類是資源型的經濟體,主要向中國出口資源類初級產品,并在中國經濟的快速崛起過程中分享收益。澳大利亞、巴西等經濟體就是其代表。第二類是處于下游的經濟體,主要是中國向他們出口產品,這些經濟體通常是中國貿易順差的來源地,最典型的就是美國和歐洲。第三類經濟體與中國處于類似的發展階段,或者在國際分工格局中還要稍稍落后于中國,例如:印度、越南等等。這些經濟體的出口產品與中國類似,因而與中國出口具有一定的競爭關系。
中國降低增速目標,將重點放到經濟結構調整上來,雖然不會改變第一類資源型經濟體的重要地位,但是由于來自中國資源進口增速的放緩,這些經濟體的出口將在價格和數量兩個方面受到一定程度的沖擊,從而可能使其國際收支平衡面臨一定的壓力,而且可能進一步導致原來的匯率升值趨勢具有更多的不確定性。
而對于第二類美國、歐洲國家為代表的發達經濟體,降低增速目標、調整經濟結構,則可能在更大程度上是一個好消息。溫家寶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擴大先進技術設備、關鍵零部件和能源原材料進口,促進從最不發達國家和主要順差來源國增加進口,逐步改善貿易不平衡狀況。”因此,在穩定出口的背景下,中國從美國等經濟體的進口將有望擴大,這不僅有助于國際收支失衡問題的進一步緩解,而且也將有助于世界經濟走出后危機時代的陰影。
在中國經濟減速調整的過程中,受益最為直接的將是第三類經濟體,這類經濟體與中國具有發展程度相近的特點。在中國進行產業結構升級的過程中,一部分產業將由沿海轉向內地;同時,也將有一部分產業將從中國轉移到這些經濟體。由于這些經濟體發展程度與中國相近,勞動力成本等方面甚至比中國還更具有優勢,因此,預計中國經歷結構調整的這一時期,也將成為這些經濟體的戰略機遇期,他們的出口總量將有明顯的提速,國際市場份額將經歷持續的擴張時期,他們將有機會承接一部分產業轉移和國際市場需求。
中國經濟政策的重點,正在經歷著由速度向質量的轉變。7.5%的增速目標,為經濟的結構調整預留了足夠的政策空間,同時也顯示了政府進行結構調整的決心。當世界經濟已經對中國高速增長感到適應的時候,中國果斷調整了自己前行的步伐。不同的經濟體,或將感受到沖擊,亦或將從中受益;而此刻的中國,終將以自己堅實的腳步跨越各種懷疑和揣測的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