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理說,一件商品的毛利空間會隨著普及率的提升、市場競爭的需要而逐漸被壓縮,這在家電市場里極為普遍。尤其是近年來,激烈的競爭加之各項成本的提升,不斷有人慨嘆家電行業的利潤“如同刀片一樣薄”。
但有個品類目前來說仍是個例外,這便是以煙灶為基礎的廚電品類。多年以來,以方太、老板等領軍企業主導的價格體系,不僅耐住了自身規模的誘惑,甚至還“扛”住了資源實力更強的大家電企業的沖擊。
根據公開發布的2023年各家上市公司年報顯示,老板電器油煙機毛利率53.99%,灶具毛利率55.77%;華帝煙機毛利率45.79%,灶具毛利率47.36%。
跳出單純的煙機+灶具,在以煙灶為主的廚電(目前廚電企業多以煙灶起家而來,后期疊加進消毒柜、洗碗機、熱水器等品類)毛利率表現上,各家上市公司的表現也依舊搶眼。如老板電器為50.72%,華帝為42.32%,日出東方(主要是帥康)的毛利為39.39%。即便是以價格手段著稱的萬和,其廚電板塊的毛利率也達到23.60%。盡管方太并非上市公司而無從查閱到相關數據,但就其定位和市場售價來看,這個未知數無疑是拉高平均水平的存在。
再看以煙灶為基礎功能模塊的集成灶,2023年上市公司年報數據顯示,浙江美大毛利為49.41%,帥豐集成灶毛利為49.43%,億田集成灶毛利為49.93%。火星人集成灶的毛利為48.68%。
這樣的毛利率水平,整個國內家電行業,也僅有近年來興起的清潔電器因品類紅利能夠與之比肩。而且更令人感嘆的是,廚電的高毛利水平,并未因規模普及和市場競爭走低。甚至是資源實力更為雄厚的大家電集團涉足進來并從2013年至今進行了長達十年的圍攻,也難以奏效。
這到底是為什么?
筆者個人認為,與以下幾個方面的現實密切相關。
首先是國內復雜廣袤的市場。這是我們談及廚電市場時經常說的一句話。但這決非空話。相較一般的電器,廚電品類尤其是煙灶,需要打交道的是水、電、氣。各地具體情況不同、規定不同,甚至地方性的燃氣公司分布都不同。打個不恰當的比方,煙灶領域就如同農業中的丘陵地帶,缺乏大規模機械化的土壤,有時只能靠小規模“精耕細作”。從市場層級上看,煙灶品類的一二級市場和三四五六級市場的消費習慣、消費能力更是千差萬別。
市場同時具備寬廣和縱深,且各地情況千差萬別,規模競爭所熱衷的價格戰達不到預期效果。專業的服務能力和精細化的市場運作能力仍就是廚電行業所依賴的競爭手段。這正是廚電行業崇尚價值競爭、維持高毛利的現實土壤。
其次,是離不開行業頭部品牌的堅守和引領。長期以來,以老板、方太、華帝等品牌為首的行業領軍品牌堅持走價值路線,拒絕價格戰,這給行業帶了個好頭。尤其是2017年前后規模型的大家電企業不斷沖擊的情況下,仍能夠堅守價值立身,未被拖入價格戰的泥淖,這實屬難能可貴(這一點,眾多廚電行業的二三線品牌也非常贊同)。
當然,如果說方太、老板、華帝等領軍企業一開始就主動、自愿走價值競爭路線顯然并不客觀。只不過,在短暫的嘗試或隨波逐流后發現,“不掙錢”甚至是“賠本賺吆喝”之后,“規模也并未擴大多少”。隨之,行業頭部品牌先后開始轉向,尋找自己的價值立足點。這才成就今天的局面。
第三、外來競爭者發力的“性價比”問題。這個問題就要說到煙灶以及廚電行業的規模。公開數據統計顯示,2023年煙機+灶具的零售總額不足500億元、集成灶的零售額未超過250億元。整個廚電行業(煙機、灶具、熱水器、消毒柜、洗碗機、嵌入式微蒸烤、凈水器、集成灶)加起來也未超過1700億元。這樣的行業“總盤子”即便是全拿下(況且也不現實),也趕不上一個大家電企業的營收規模。所以這里就有個投入與產出的性價比問題。
因此,問題就來了,面對這樣的市場,大家電企業all in“不劃算”、不發全力又無法奏效(有的大家電企業幾度在自營和租賃之間徘徊),最后只能按照專業廚電企業所建立的游戲規則。
很顯然,對整個行業來說,這是件好事。不管是基于哪種原因,廚電行業高毛利及其背后的價值競爭占主導局面,無疑是行業健康發展的保障。這也是值得其它家電品類借鑒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