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下旬以來,集成灶行業四家上市公司分別發布了2024年第一季度報告。本以為作為行業優秀代表的四大品牌能有所掙扎,但沒想到情況比預想的還要嚴重。數據披露:
帥豐電器當期營收約1.17億元,同比下降32.96%;扣非凈利潤約1792萬元,同比下降47.25%。億田智能當期營收約1.27億元,同比下降44.49%;扣非凈利潤約-98.75萬元,同比下降102.58%。火星人當期營收約3.48億元,同比下降15.44%;扣非凈利潤約3380.44萬元,同比下降18.07%。
而同一時期,根據奧維云網發布的集成灶市場大盤,2024年一季度國內集成灶市場累計零售額、量分別為42億元、45萬臺,同比分別下滑11.9%、10.5%。
一句話,一季度集成灶行業四大上市企業的業績降幅遠高于大盤。即便如坊間人士猜測的“可能會照顧到2023年年報統計的需要而適當調整”,但真如這種猜測,“被照顧”的2023年年報也一片慘淡,四家上市公司除了美大一家的凈利表現尚算亮眼之外,其余無一例外均遭遇營收和凈利雙下滑。客觀地說,集成灶行業上市公司的集體業績表現及與行業大盤的對比,放在整個家電行業,確屬罕見。
宏觀的原因不再贅述,整個廚電行業乃至家電行業近年來的不景氣已被認同。存量市場作為銷售主航道的今天,集成灶特殊的產品設計確實“吃了不少虧”(集成灶業內人語)。但同時,值得行業反思的是,作為行業新進入者的老板電器,為何能夠在短短的一年時間里營收大增20.58%(2023年老板電器年報,集成灶營收4.64億元,同比2022年增20.58%)?
“這或許意味著集成灶行業多年發展以來,并未形成有效的專業壁壘”,一位業內人士指出,“這也給眼下的集成灶企業提了一個醒,集成灶行業的品類紅利和高增長時代已經遠去,接下來的競爭將更加酷烈”。
事實上,寒意早在2022年就已襲來。數據統計顯示,2017-2021年集成灶五年復合增長率為30%。到2022年開始徘徊,2023年行業首次遭遇量額雙下滑。但近年來由于投資慣性,仍有大量品牌增資擴產以及外來新進入者。根據艾肯家電網2023年年終的一則資料梳理顯示,帥豐在2022年新增的40萬套集成灶產能,火星人2022年開建預計在2025年釋放的12萬臺產能;美大2022年已經投產且在未來要形成110萬臺的產能、美的在2022年形成的97萬臺產能,這里還不包括億田、佳歌、森歌等因產線升級而帶來的產能擴增。據保守估計,到2025年如果上述產能全部釋放,整個集成灶行業至少新增300萬臺產能。
“蛋糕肉眼可見地縮小,但分食的刀叉越來越多,可想而知接下來有多難”,前述業內人士說道,“接連遇挫,這說明行業的紅利期早已遠去,接下來的競爭邏輯和以往會截然不同”。“這對集成灶行業來說,是個拐點,但如果不理性對待,再延續以往的方法盲目投入,很有可能會有災難性的后果”。
實際上,集成灶行業的警醒早已開始。跳出集成灶而站到“集成”的思路上開辟新增長曲線,或者圍繞廚房場景擴充新的品類,成為過去的兩三年大部分企業都在做的事情。
同時,圍繞著集成灶本身的升級、包括智能功能的疊加,蒸烤消儲的花樣組合,圍繞著品牌向上走、渠道向一二級市場推進等等工作,也被各個企業進行不懈的嘗試。
但如果拋開這些眾所周知、且家家在做的工作之外,以筆者個人的看法,在如今消費分級更加明顯的當下,集成灶最需要解決的是以下幾個問題。第一,集成灶到底是定位品質需求型產品還是剛需產品。第二,集成灶的建材屬性和家電屬性既然交織在一起,那么至少在渠道建設上能否更旗幟鮮明一些(畢竟有時候的都要,等于都難做好)。第三,能否切實、主動地打破地域觀念、家族企業思維,以更積極的行動推動企業去擁抱變化,這才是關乎長遠發展的關鍵所在。
一款吸凈率“打底”都達到99%的廚房油煙神器、曾創造過三年時間由百億元破二百億元爾后再向300億元逼近的行業,不應該在存量市場里一退再退,畢竟這樣的市場環境大概率會延續,現實早已退無可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