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D燈再現質量門漩渦中 到底是企業責任還是政府監管不利?近日LED品牌燈出口又被查出質量有問題,被歐洲等國家列入“黑名單”中。頻頻爆發的劣質事件,引起了眾人的高度關注。既然企業的產品存在著眾多的問題,為啥政府相關部門又不管呢?中間到底出了什么的狀況?
背負包袱太重,LED企業壓力大
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人工和物價不斷上漲,如今眾多的LED企業備感到成本提升所帶來的壓力。工人工資上漲了,可是依然招不到人。近年來,珠三角地區頻現用工慌,很多企業就算提高了工人的待遇和工資,可是招人并不易。招人難,加上原材料的不斷上漲,有些LED企業已經被壓得有點窒息了。
而政府對LED企業同樣也時寄于了重大的厚望,但是隨著很多國外大品牌的進入,加深了相互之間的競爭力,同時在大環境降價潮的影響下,LED企業的利潤正在逐步減少,給企業加來了重重的壓力。
退而選之,求生存,給企業帶來風險
面對其他各方面帶來的壓力,有些企業不得不在材料上改動,以往都是選用一流的,最好的原料,現在唯有選次等的或者質量差一點的原材料來生產。眾所周知,燈開著就會產生熱,而企業選用的次等材料生產,經過長時間加溫后,質量就會發生變化。為此,才會出現開頭所說的“質量門”事件。
想繼續發展和生存下去當然沒有錯,但是退而選之,選用次等的原材料生產,當然會給企業帶來不好的影響,被查出的機率和風險當然大。而一些LED企業就是心存僥幸的心理,以后將就一下就行了。
難道相關的政府部門就放任不管嗎?
政府的相關職能就放任這種風氣繼續蔓延下去嗎?相關的職能部門不作為?為此,記者電話采訪到國家工商總部的相關負責人,他表示“我們非常關心LED燈產品質量的問題,為此,每次都非常嚴格地進行抽查。但是,由于某些企業送檢的產品一般都會選用質量最好的,我們當然是查不出產品的問題根源。所以,才會導致某些劣質產品流入到消費者的手上,后期才發現有問題的。”
原來,并不是政府不作為,而是某些LED企業和大家玩起“躲貓貓”游戲。為此,我們在這呼吁那些企業為了人類的健康著想,本就應該做一位對社會有責任感的企業,并不能因為原料漲價的原因,轉而把壓力稼接到消費者身上。
資訊整理:中國品牌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