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訪中,多位基層人士對創業園發展現狀表示憂慮和不滿,認為部門太多、投得太快、架勢太大,不僅使得創業專項資金使用效率低下,而且所謂創業園也難以發揮應有效果。“人社局、團委、經信局、中小企業局、科技局、教育局、農業局……個個都在搞,大家都在上,這個搞法是否對頭?”一位就業服務中心主任說。
一位基層人社局長坦言,搞“雙創”其實是個任務,既不能大包大攬但又要賺吆喝。“作為政府部門,能起什么作用、怎么定位,我們還沒理清,還要摸索”。
亂象之三:創業“帽子”,想戴就戴
令人啼笑皆非的是,你所看到的“創業園”、“創業孵化基地”,有的可能真跟“創業”沒什么關系。
位于豫北某鎮的小微企業創業園占地143畝,2014年建成,規劃了12家企業,目前有4家企業已經投產。主管工業的副鎮長說,隨著城鎮化的推進,原本一些企業集中的地方發展成了城市中心。后來重新規劃,把原來那些企業拆除了,又在郊區規劃了這么一片產業園,本意就是轉移企業。
“企業都是既有的,不存在新的創業項目,為什么叫作創業園呢?”記者問。這位副鎮長說,搬遷中企業規模也可能擴大做強,所以就叫創業園。
山西高校的一些畢業生反映,創業初期他們曾到一些打著“創業園”“創業孵化基地”旗號的寫字樓考察,但這些學生發現,所謂的創業基地無非就是在早已成熟的寫字樓上貼個牌子,一些寫字樓稱為“創業園”,其實與商業地產商無異,這些寫字樓能為創業者們提供僅是辦公場地和有限的資源。山西農業大學教師程海說,他曾經考察過一些地方的創業園、創業基地,但是這些所謂的創業園、創業基地很少考慮創業孵化能不能發展,進駐的企業最終能活多少家,怎樣讓企業持續走下去。
亂象之四:“李鬼”搭車,假冒難防
看似紅紅火火的雙創園區建設,一些地方卻混淆概念,讓人著實摸不著頭腦;更有甚者,究竟是創業、辦學,還是打著幌子圈地搞房地產,也讓人一頭霧水。
位于河南省某市東郊的電子商務產業園,2015年與當地技師學院合作,在園內建立技師學院、電商學院,被宣傳為“革新辦學理念”,開創“廠中校、校中廠”模式先河。
記者在該電子商務產業園內看到,由于初期規劃的面積太大,產業園內部十分空曠,人員也很少。知情人士透露,之所以和技師學院合作,主要是因為原本的規劃和實際招商情況差別太大,大片土地都空著,因此急需引入其他力量。而對于技師學院來說,電子商務專業不僅聽起來高大上,而實際的教學成本遠低于傳統的電子、機械等培訓,所以也樂于接受。
電商學院投入教學后,又開創“產業+學業”模式,建立了“123大學生創業園”。記者在現場看到,所謂創業園就是教學樓的一層而已,只有10來家店面,20多平方米的房間里,陳列著網售的一些實物……這樣的場景,讓人很難相信是一個創業園。
雖然只招了一屆學生,“創業”也相距遙遠,但是學院住宅區卻已頗具規模:一排排整齊漂亮的多層樓房,不僅為職工提供住處,也對外銷售。“一個普通的中部城市,怎么可能有這么多大型電子商務企業,又怎么能承受得起這么大的電子商務培訓、創業基地?這到底是創業、辦學,還是打著幌子的圈地搞房地產?不能搞得不清不楚。”知情人士說。
防止“雙創”流于形式
多位專家在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采訪時認為,“雙創”是我國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重要支撐,事關長遠,允許探索,也應包容,但是對一些暴露出來的苗頭問題需要引起高度警惕,防止走歪走偏,流于形式。
一是“追數量、缺質量”。
山西省人力資源研究會會長王重一說,一些創業服務方拿到了國家補助,對創業者提供的商業模式輔導、市場項目篩選、融資解決渠道等卻很有限。還有創業基地為應付主管部門考察,聘請一些創業導師做培訓,但至少有一半不具備創業導師資格,導致創業項目低水平重復。
有專家認為,應防止“雙創”在落實中出現低水平、簡單化。創業不是簡單“貼標簽”,不是扶貧濟困,更不能完全在“創業”與“就業”之間簡單畫等號。如果不動腦、不思考、分不清,“雙創”長此以往只能是“見數量、缺質量”。
二是“掛牌貼牌很有創意,長遠發展無想法”。
一些地方無論是園區標準、鼓勵政策,還是補貼措施,上面有明確要求,下面就跟著走,再無因地制宜的措施和細則,結果造成了個別地方財政對創業的資金投入不少,但真正起到的創業幫扶效果并不好。
有專家指出,當前確實還存在創業園遍地開花的情況,這說明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理念正在深入人心,但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需警惕已經存在及可能出現的“創業泡沫”。
“對地方政府來說,只有真正研究本地‘雙創’的特殊性,有針對性地進行基地布局和支持,把本省轉型、經濟結構與‘雙創’結合起來考慮,鼓勵具有地方特色和發展價值的創業項目,‘雙創’才可持續。”一位受訪人士認為。
多位受訪人士建議,應該從實際出發,在深入扎實的調研基礎上,引導、扶持創新創業,盡量減少拍腦袋工程,遏制對于創業扶持的沖動和慣性,杜絕其中的利益輸送和貪污腐敗。政府花錢支持“雙創”基地,投資要講效果,必須建立規范的引導、指導、督導和評價機制,把效果納入各級政府目標責任考核體系,才能把“雙創”的“好經”念好。從企業和創業者來說,也應該更加腳踏實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