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新華社記者走進位于北京海淀區的ofo(北京拜克洛克科技有限公司)總部,與其聯合創始人張巳丁面對面對話共享單車。
談市場擴張:多久會進入飽和期?
記者:按現在共享單車的擴張速度,市場多久會進入飽和期?
張巳丁:業內有個笑話說,“赤橙黃綠青藍紫”,現在想入局共享單車,恐怕顏色不太夠了。但實際上,我認為,對于一個城市,飽和這個說法有個邏輯誤區。
共享單車的發展路徑并不是往城市瘋狂投放車輛,達到100萬輛或1000萬輛就算飽和了,這個數量永遠在因人們的日常代步需求而變化。這涉及精細化管理,比如我們把北京劃分為一個個網格,地面運營團隊分布到這些網格,并按網格內車輛流動效率、車輛報修頻率、用戶使用頻率等多項指標疊加形成考核指標,每天基于網格數據進行調整、調度,以此讓城市一點點達到動態平衡。從數據來看,比如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體量相對一致,成都、天津、昆明、廈門等二線城市也較相似。
記者:未來中國會否真的無人購買自行車?共享單車對自行車制造業帶來的是沖擊還是拯救?
張巳丁:中國自行車行業經歷了相當長一段時間的發展,生產制造經驗相對比較豐富。為此,我們不生產自行車,而是選擇與行業內優秀的生產商進行合作,比如鳳凰、飛鴿、富士達,借助他們已有的經驗和優勢促發共享單車的誕生。通過合作,傳統制造行業也正借助互聯網的思維和優勢,發揮新能量、迎來新春天,讓自行車重新回歸城市街頭。
按照目前共享單車這波發展,在短途出行代步方面,個人購買自行車的需求或必要性在下降。但不可否認的是,共享單車的發展也激發了新需求的產生,比如年輕人對公路自行車、山地自行車等的購買需求。
談城市規劃管理:如何不讓堆積如山的壞車成為新的“城市垃圾”?
記者:共享單車這個創新產物與政策之間有哪些沖突的地方,是否給城市規劃管理出了一個難題?
張巳丁:城市并沒有準備好迎接這么多共享單車,這是之前規劃設計沒有考慮到的,而且企業前期投入可能存在產品與城市需求不協調等情況,這就導致了很多問題。
我們一直在通過技術與政府積極配合。比如,近期,我們就跟北京通州區政府在做一個封閉區停車位技術,只有把車輛規范地停放在圍欄里才能正常閉鎖。共享單車是個新產物,從無序到有序需要一個過程。什么樣的自行車適合分享、符合需求又能確保安全,以前都是不知道的,需要不斷去試驗。這也需要企業與政府、專家、社會團體等不斷研究探討,共同制定行業技術標準和門檻,把具體規范確定下來。
記者:人們擔憂,大量壞車堆積如山,影響城市秩序和環境,或將成為新的“城市垃圾”。
張巳丁:新事物的發展不可避免會出現這樣或那樣的問題,看到用戶不規范使用甚至破壞共享單車,我們是很痛心的。
我們給自行車做“生命地圖”,通過給自行車所有零部件制作編碼,非常準確地知道每輛車是哪天被哪個工廠生產的、被投放到哪里、被使用了多少次、被哪些用戶使用、是否有損壞等。一旦這些數據達到我們規定的數量級,比如服務用戶上千上萬次或跑了十萬公里,那這輛車就按報廢流程處理了。
這個問題的解決,實際上涉及到政府、企業、公眾的共同參與。作為企業,我們需要不斷完善自己的技術實力和運營能力。在政府層面,希望未來城市規劃設計更多考慮騎行者的需求,重新思考如何對自行車更加友好。而用戶也要自發形成良好的用車意識。
談融資:拿到新一輪7億美元融資將怎么用?
記者:這個月初,ofo完成了新一輪7億美元融資。拿到這筆融資后,會用來做什么?最近資本集中投向共享單車領域,在你看來是否理性?
張巳丁:這個很有趣。資本是很“聰明”的,它愿意進到共享單車這個領域,就是因為看到了清晰的商業模式,通過騎行收費實際就可以實現盈利。就像我們早期不被多家投資機構看好,被認為業務異想天開、不落地,就是因為那時的模式還不清晰。借助資本的力量,我們正在做兩方面擴張。
一是業務范圍擴張,逐步開展業務復制,延伸至三四線城市及海外市場。二是吸引優秀的人才和技術,我們需要資本來幫我們尋找全世界范圍內更優秀、更有潛力的人。
記者:融資之余,ofo將押金從99元提高到199元,為何在此時做出這樣的調整?基于大量用戶產生的巨額押金要怎么來用?
張巳丁:其實我們在做整體設計時,押金是分層次的。目前,除了將押金從99元提高到199元,還設計了299元押金的檔次,也有芝麻信用授權免押金方式。根據多種方式,尋找各項數據的對比點,能更好地把握用戶的押金需求。
一直以來,我們團隊的理念很一致,絕對不會動用押金,都是放在跟我們合作的銀行進行托管。我們判斷,信用將成為未來城市的主要特征。但對于如何建設信用城市,通過量化評價每個人的信用是要思考的問題。支付信用體系在發揮作用,一旦不守信的個體在所有商業消費中處處受阻,而非常守信的人消費處處“亮綠燈”,那么商業基礎和社會環境將逐步完善。
談企業倒閉:未來或巨頭并存
記者:今年上半年,悟空單車、3Vbike等幾家共享單車創業企業的倒閉引發高度關注。從這個現象看,共享單車會是未來的趨勢行業,還是可能面臨“曇花一現”的局面?會擔心嗎?
張巳丁:其實每個行業里,企業都存在興盛和衰亡的過程。現階段共享單車的“戰場”留給新入局者的機會可能不多了。我們設想的情況可能是,會有一些巨頭并存,而體量較小的企業更專注在一些垂直領域。
記者:ofo在國際化發展方面有何計劃?
張巳丁:我們今年定的全球化“小目標”是進入20個國家。自行車本身就是一個全球普適的交通工具,具有全球化基因。當然,在具體落地海外時,我們發現,無論是法規還是道路規劃層面,各國需求都不同,這要求我們根據具體情況進行調整。比如英國要求所有自行車騎行者上路安裝并打開前后燈,必須要佩戴頭盔等;國內的ofo車架尺寸在歐美國家會偏小。對于我們來說,更多的挑戰在于如何進行設計以滿足各國用戶的需求。
談未來:如何看各種“花式”分享?
記者:對共享單車的未來有哪些設想?
張巳丁:未來充滿無限可能。我們在想有沒有更好的解鎖方式,比如刷臉解鎖、指紋解鎖;未來騎行是否會產生能源,并給城市交通基礎設施供電或者給自己的手機充電等。這些都是可期待的,需要我們通過努力去一步步實現。
記者:怎么看近期涌現出的類似共享充電寶、共享籃球等各種“花式”分享?
張巳丁:首先,分享經濟一定是趨勢,只要能達到資源的優化配置,會有更多分享領域出現。其次,分享模式一定不能生搬硬套。企業一定要仔細思考用戶真正存在的需求是什么,如何更好地操作使分享這個模式得以實現。只要需求存在,產品就會存在。
記者:分享經濟的下一個“風口”會在哪里?
張巳丁:所謂“風口”,可能是一些幸運或機遇,但最重要的是踏踏實實,有更好的創業方向,并且持續努力,把這個方向做大做強。如果不努力而只是等時機到來,想去撞“風口”,我覺得是徒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