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經濟論壇第十三屆新領軍者年會1日在大連拉開帷幕。在多場論壇和會議活動中,與會各方就“領導力4.0:全球化新時代的成功之道”這一主題展開討論,共同探索科技革命背景下,如何共同迎接機遇,應對挑戰,建立合作共贏的新模式。
攜手應對科技挑戰
在本屆夏季達沃斯論壇上,與會各方對于科技創新改變全球經濟和產業發展的討論依然熱烈。不少專家和學者指出,科技創新正在幫助降低成本,促進投資,為新的領域和社會群體提供經濟機遇。但專家學者對于科技創新帶來的挑戰也更加關注,科技創新在改變各行各業的同時,也帶來了諸多社會問題,首先是數據安全和市場集中化等問題,這些問題會加劇社會不平等,急需收緊監管。
在今年1月的達沃斯論壇中,與會者就提出,負責技術治理的全球機構需要設立,如果治理失誤,將帶來嚴重的后果。比如,到2030年,人工智能的經濟產值預計將達到15萬億美元,但人工智能技術僅掌握在全球幾大公司手中,極易加劇社會不平等。
在本屆夏季達沃斯“發揮技術的力量”的論壇討論中,各方共同探討了應該如何調整監管措施,以避免或減少科技發展新時期大型科技巨頭擴張導致的技術壟斷和不公平競爭等問題,避免對消費者和中小型企業造成傷害。
美國紐約大學斯特恩商學院商業教授Arun Sundararajan表示,技術壟斷與石油公司等傳統行業的壟斷不同,具有新的特點,因此必須采取新的監管措施進行應對。在過去,公司規模一旦太大容易形成壟斷,就需要進行分拆,但是對于科技巨頭來說,其運作模式決定了分拆將對消費者不利,也解決不了壟斷問題。他認為,監管機構的應對方式需要進行改變,可以允許這樣的壟斷存在,但要進行合理的監管,以保護更小型的創新型企業不會被這些大企業復制消滅。
到家集團首席執行官陳小華認為,當前科技革命的一個特點就是有大量基于數字連接的平臺誕生。互聯互通在數字時代會誕生很多的平臺。但是現在的稅務、監管等體系都是工業化時代的產物,需要整個社會去改進來適應現實情況。
平安集團聯席首席執行官、平安科技董事長陳心穎表示,傳統企業在科技發展的時代中需要轉型為科技企業,需要利用新技術連接消費者,為消費者提供更全面更專業的服務。關于如何為企業發展創造公平競爭的環境,陳心穎認為,在新時代應加強對數據這種無形資產的關注,建立相關法律法規進行保護,并對相關活動進行許可。
加強合作成共識
更可持續和包容性的發展仍是本屆夏季達沃斯關注的焦點問題。
雖然國際社會已簽署《巴黎協定》,但是地球溫度仍然在穩步上升,將會比工業化時代高出3攝氏度。根據世界銀行統計數據,這將抵消全球25%的國內生產總值(GDP)。
同時,盡管1990年以來全球GDP快速增長,但是不平等問題卻在加劇。數據顯示,首席執行官與普通工人收入的比例已經從1978年的30:1上升至超過300:1。全球仍有8億人口生活在極端貧困中,在撒哈拉以南地區,極端貧困人口還在增加。
日本福島縣長Masao Uchibori在論壇中表示,電動車和可再生能源的發展目前在日本正占據非常重要的位置,在日本很多地方大力推廣。電動汽車的大力發展不僅止步于汽車本身,還將帶動許多其他領域的發展。比如,汽車電池回收等行業未來有很大的發展潛力。同時,電動車不僅是一種代步工具,未來還將成為給人們帶來更多愉悅體驗的一個工具,比如發展其儲能、存物、智能互聯、購物等功能。
遠景集團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張雷表示,電池回收的發展潛力巨大,不僅利潤很高,也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一環。
多邊合作解決爭端
全球貿易摩擦加劇,中東地緣局勢緊張,單邊主義和保護主義抬頭,全球經濟增長放緩……在這些全球挑戰的背景下,各方愈加確信,國際協作決策勢在必行。
根據世界經濟論壇年初所作的一項全球民意調查,全球公眾認同并支持多邊體系的關鍵原則,強烈支持開放合作,相信國際合作非常重要,同時反對將追求國家進步視為零和游戲,并且大多數人認為外來移民整體上有利于居住國的發展。
目前全球的貿易緊張局勢是本次夏季達沃斯與會者關注的一大焦點。不少觀點指出,貿易摩擦對世界經濟增長造成拖累,應在多邊主義框架下得到解決。
世界貿易組織副總干事易小準表示,貿易戰令新興經濟體受到不利影響,世界經濟放緩,并打擊投資信心,全球供應鏈也受到了影響。成員國如果認為受到了不公正對待,應該通過多邊機制來解決問題。
印度尼西亞大學國際經濟學教授Mari Elka Pangestu表示,貿易爭端是導致經濟增長放緩的一個重要因素,不確定性對投資造成了巨大的不利影響。關稅措施也會使美國經濟受到影響,最后消費者將會承擔成本的上升。
她表示,貿易不僅是關稅和逆差,還關乎技術等深層次的問題。貿易摩擦問題應當利用多邊機制去解決,而非單邊解決。多邊主義協商是趨勢,目前包括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RCEP)在內的一些談判都在積極推進,區域合作會越來越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