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成城在發言中表示,內容行業的未來屬于兩個方向,渠道和內容品牌。
“我認為,媒體行業的格局就兩個東西能做大,一個是渠道,一個是媒體品牌。我們可以觀察到的是,在內容品牌層面,美國的媒體行業里,原來比較大的《華爾街日報》《紐約時報》等媒體,在移動互聯網時代,依舊占據著應用商店排名的主要位置。而在渠道層面,過去5年是個混沌狀態,未來沉淀下來的話,渠道可能會越來越集中,只剩幾個。渠道類似于天貓、萬達,聚集流量,而品牌就像里面的商品一樣不停地更新換代。”
劉成城也坦言:“現在這個生態里還有一些東西我比較迷茫。比如說自媒體,如果一個自媒體不想沉淀成一個品牌,比如說做成20年后的《華爾街日報》《計算機世界》,那么他們不是被自己忽悠了,就是被今日頭條、一點資訊所代表的渠道忽悠了。除非是出于業余愛好,否則商業上可能不太成立。”
“今天有很多自媒體創業并不僅僅想作為愛好,而是以賺錢為目的的,這種自媒體,除非修改他的定位,垂直于某細分領域,否則品牌很難持續,讀者的眼球通常不在這些小散的內容身上。”
“內容創業如果要作大,勢必要有要有商業模式。 過去幾年,新渠道出現產生用戶紅利,誕生了這些新的內容品牌。往后的內容行業商業化變現,我個人覺得還是廣告、賣貨、賣內容。”
劉成城說:“36氪自己做的是基于互聯網的商業媒體品牌,在商業化變現的道路上,36氪也在進行自己的探索。”
2月8日,36氪開始啟動其付費專欄【開氪】預售;關注36氪微信公號,就可以訂閱。本月(2月)15日,付費專欄將正式上線,屆時除微信公眾號外還可以通過App進行訂閱。
在首批上線的專欄中,36氪精心打造了【投資人的秘密】、【硅谷早知道】、【5分鐘創業課】、【300天品牌思維修煉】以及【keso的互聯網洞察】。上述五個專欄,囊括了關于投資、創業、品牌營銷、海外趨勢、互聯網時評等多個方面,使有不同需求的讀者,都可以得到滿足。
與其他媒體平臺所推出的付費產品不同,36氪的專欄更聚焦于互聯網核心工作人群以及創投圈人士,邀請的講師都是在創業、投資等方面有多年實際工作經驗的人士,并輔以實際的訓練,幫助你快速上手,學習成長。
此外,36氪與每位作者都詳細溝通了為期一年的寫作安排,可以保證整個課程的系統和連續性;每個專欄的每篇文章都會配有語音,你可以自由安排時間、地點進行便捷地“收聽和閱讀”。
36氪媒體公司助理總裁張卓表示,36氪只想做一件有意義的事情——為用戶提供真正好的內容產品,讓一部分人先看到未來。因此,也歡迎更多擁有真知灼見的互聯網寫作者加入,通過36氪獲得應有的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