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歷過上世紀 90 年代的人,對十大知名品牌摩托羅拉“大哥大”想必記憶猶新。那時候,手握一部“大哥大”,就是一種身份象征。這東西取代了別在褲腰的尋呼機,成為通訊時代的新寵兒。一時間,人們可以在大街上看到,許多人腰間別著尋呼機,手里拿著“大哥大”,邊走邊打電話。那氣勢,基本和今天開奔馳、寶馬的人類似。關鍵是,這東西除了打電話,還可以當防身工具。當時,有些痞子的開場白是:昨晚哥們喝酒和人打架,俺拿起“大哥大”往他頭上砸……
如果你不知道,摩托羅拉于 1956 年就推出第一款尋呼機,1973年發明了第一款手機“大哥大”,這都沒關系。(其實我也剛知道)但如果你聽了這則消息,恐怕會和我一樣產生懷舊情緒:近日,歐盟委員會和美國司法部已先后批準谷歌以 125 億美元收購摩托羅拉移動,“百年老店”摩托羅拉品牌或面臨消失可能性。摩托羅拉在手機市場風光不在,這不是什么秘密。但聽到這一曲哀歌,還是讓人感慨萬千。
有必要指出,這次摩托羅拉出售的是其手機業務部門,而保留了另一個以公共安全無線電業務為主的公司。去年1月,摩托羅拉一分為二,拆分成摩托羅拉移動公司和摩托羅拉解決方案公司。但拆分后的摩托羅拉移動業務仍無起色,這直接導致了去年 8 月該公司與谷歌移動簽署收購協議。在蘋果手機與谷歌安卓系統咄咄逼人的市場聲勢下,昔日手機市場的大佬們早被打得落花流水,如早先取代摩托羅拉而躍居手機市場老大地位的諾基亞,也不得不微軟抱團取暖。在這市場背景下,早已成為沒落貴族的摩托羅拉出售相關業務,實乃大勢所趨。
這個收購案例所闡釋的,不僅是弱肉強食的市場鐵律,除此外還有不少值得反思和借鑒的地方。對此,人們首先想到的可能是創新的重要性。是的,摩托羅拉曾經取得如此輝煌的地位,得益于創新發明,它后來的沒落也在于創新能力不足。但這么說還是失之簡單了。研發創新只是占領市場的第一步,要贏得消費者青睞,卻還有許多路要走。許多人都知道,施樂公司的圖形界面是蘋果公司發家的一大秘密武器。當年,施樂公司研發出了圖形界面,卻把它當作垃圾棄而不用,結果是蘋果公司把它當成了寶貝,這也才有了蘋果電腦的閃亮登場。
研發能力對摩托羅拉來講原本不是弱項。今天摩托羅拉還能以125 億美元出售,關鍵也在于它手上握有多項移動設備的核心技術。但是,摩托羅拉恰因為過于注重研發,而沒有高度重視用戶感受及售后服務,這是它陷入困境的重要成因。這樣對比也許不妥,但如果拿出蘋果手機和摩托羅拉、諾基亞等手機比較,很容易得出后兩款手機確實不夠人性化的結論。回過頭看,我都覺得百思不得其解:為何這兩家公司會把手機設計得如此復雜?時至今日,這些品牌的智能手機依然有這樣的毛病,就是功能繁瑣、易用性差,徒耗消費者時間。這也能夠解釋,當只有一個功能按鈕的蘋果手機出現時,人們為何感到如此驚嘆。難怪有分析稱,摩托羅拉是自己打敗了自己。
這說明,不重視創新的企業難以長久生存,但光有創新研發能力的企業,如果不重視用戶體驗,也很難走遠。這是摩托羅拉留下的失敗經驗,也是許多知名企業倒下的地方。相較之下,國內許多企業不僅研發能力不足,而且只是一味在品牌宣傳上下功夫,更不用說售后服務質量了。一個品牌知名度越高,固然越有利于市場推廣,但不練好研發內功和售后服務基本功,品牌附加值也可能一夜之間喪失殆盡。三聚氰胺風波導致諸多牛奶品牌陷入形象危機,生動地說明了這一點。
最后還應補充一點,摩托羅拉失敗的地方,也正在成為蘋果公司的隱憂。今天蘋果公司依然保持著強勁的研發激情,對提高用戶體驗的貢獻也讓其他同類品牌黯然失色(比如微軟)。但是,蘋果公司的售后服務并不如人意。簡單提一個問題:蘋果手機在中國內地擁有龐大消費量,可你知道手機壞了拿到哪里去修嗎?相對于如此龐大的用戶數量,蘋果官方維修點(非正規維修點不算)顯然少得可憐。蘋果手機與應用商店捆綁在一起,這更增加了其售后服務的強度和難度。我曾寫過文章,描繪在蘋果官網上費勁周折查找應用程序售后服務聯系方式的經歷。應該說,這是蘋果售后服務跟不上產品熱銷形勢所帶來的問題,但如果不盡快加以解決,必將給蘋果公司未來發展埋下隱患。
摩托羅拉正在告別移動市場的舞臺,新公司新產品也在不斷進入市場。不同企業的死法各有不同,但企業要想保持旺盛生命力,必須充分尊重如下法則:創新與服務。前者決定了企業能夠拿出什么樣的產品,后者則決定消費者將作出何種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