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達、華融、格力、京東……鏡頭前的眾多嘉賓和他們所代表的中國品牌,在這個時刻留下一個方陣的影像——同場切磋,相互砥礪,并肩邁向遠方。
“搭建政企學各方面深入對話交流的高端平臺,為中國品牌發展建設營造濃厚輿論氛圍,提供重要的智力支持。”論壇主辦方人民日報社遞過話筒,發出邀請。
從中國品牌建設一線傳來的聲音,讓北京初冬這個晴好的日子更添了幾分老友重逢、新朋相識、圍坐晤談的欣喜。
“我是第二次參加人民日報社舉辦的中國品牌論壇。”全國人大財經委副主任委員辜勝阻在開幕式上說。一年前的首屆中國品牌論壇以“中國品牌中國力量”為主題,今年在此基礎上更深一步,將主題定為“創新與引領:邁向中高端”。圍繞邁向中高端的思考,“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與“創新”成了論壇上的高頻詞。
“品牌一端連接著供給,一端連接著需求。”國家質檢總局黨組成員、標準委主任田世宏說。他的觀點也得到了辜勝阻的認同。辜勝阻認為,品牌提升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抓手。
國家工商總局副局長王江平分析,我國商標申請量連續14年位居世界第一,但同時,我國的全球經濟品牌不多,品牌創造經濟效益的能力還不強,自主品牌開拓國際市場的意識還不夠高。
萬達集團董事長王健林在上一屆論壇上著重談了對品牌的理解,這一次他選擇從企業的價值角度切入,在分享經營萬達廣場等產品品牌的經驗時,他特意分析了對消費者訴求的滿足。
如何以創新引領打造能夠滿足消費者需求的品牌?與會嘉賓身在一線,各有各的心得。
“最高標準、最優質量、最好性價比。”中核集團黨組成員、副總經理和自興以“華龍一號”為例,表達中國核電力爭牽引中國高新技術和裝備品牌走向世界的愿景。
中國華融董事長賴小民認為,創新是企業品牌建設生生不息、可持續發展的靈魂,穩健是企業打造品牌建設自身資源而且是可持續發展的保證和內在根基。
老牌國有企業怎樣靠創新來推動轉型?蘭石集團總經理張金明說,除了質量過硬,還要有不斷的技術和服務創新,才能“最大限度滿足客戶”。
互聯網企業360公司董事長兼CEO周鴻祎認為,互聯網品牌也需要持續創新,“創新來源于解決用戶的痛點和剛需”。
海爾集團雖然生產看得見、摸得著的“線下”家電,而其品牌戰略早已躍到“線上”。海爾集團董事局副主席、輪值總裁、青島海爾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梁海山說:“互聯網時代企業不能局限在以產品為中心創名牌,而應該以用戶體驗為中心打造生態圈。”
會場內大品牌云集,會場外還有成千上萬的中小企業。博鰲亞洲論壇前秘書長龍永圖心系“小微”,他以波音飛機和沃爾瑪的供貨體系舉例,指出大的制造和零售企業依賴成千上萬高標準的中小企業提供零部件和銷售渠道等,在全球外包體系中,小品牌的突出成績也能讓中國元素更加閃亮。
品牌的層次內涵不是以大小來區分,“一個社會的經濟發展,需要大小企業的杰出品牌共同支撐。”張金明對此深有同感。
“一個優秀的品牌要成為名牌,還需要傳播。”恰逢記者節,江中集團董事長鐘虹光用他的“你可能不知道的‘江中’故事”,向臺下的嘉賓與忙碌的記者分享了傳播在品牌建設中的意義。
主旨演講的最后一位嘉賓、徐工集團副總裁吳江龍在大屏幕上演示了一個文件:去年此時,在徐工機械的助力下,北京三元橋43小時一次性完成“換骨”工程,讓世界矚目,“國之重器,終于在世界標志性重大工程當中一顯身手”。
正如人民日報社社長楊振武在致辭中所說:“擁有多少知名品牌、優秀品牌,折射出一個國家在世界經濟舞臺的核心競爭力,也反映了一個民族在發展、變革和開放中的精神風貌。”而中國品牌的提升離不開每一個閃耀著工匠精神的企業和個體。
“讓我們一起擁抱中國品牌的美好未來。”中國品牌論壇期待見證更壯觀、更閃亮的中國品牌方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