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制造離不開創新。沒有創新的制造業無異于無根之木,無源之水。創新驅動發展也已成為當前基本共識。但是,如何讓創新落地,真正成為中國經濟的內在引擎,還需各市場主體的創新自覺。
7月23日,由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新華社瞭望智庫、新華社《財經國家周刊》、人民日報社《中國經濟周刊》和珠海格力電器股份有限公司等單位聯合主辦,以“讓世界愛上中國造·自主創新”為主題的第二屆中國制造高峰論壇在北京舉行,眾多政界、企業界、學術界大咖聚焦自主創新,碰撞思想火花,以期探尋中國制造跨越發展的新動能和新路徑。
時代命題
唯有創新能闖關
“高端裝備關鍵的基礎材料和核心零部件嚴重依賴進口。我們國家的高檔數控機床,至今還要依賴進口,占比可能在70%到80%之間。”在論壇上,中國工程院院士柳百成直言,中國制造業仍有薄弱一面,令人憂心。
柳百成還指出,中國的高端數控機床配套的數控系統更是高達90%需要進口,高端數控機床的精度穩定性、可靠性仍有較大差距。高端機器人依賴進口,國產機器人所需的精密減速器、控制器等核心零部件,多數直接采購國外產品。
必須明白,中國制造需要創新是中國經濟發展的必然要求,一味鋪攤子,低端產品規模再大也已無法支撐新一輪的制造業轉型。
據數據統計,近年來中國制造業的規模不斷擴大,成功超越美國,位居全球第一位,多個工業品產能領先世界。但作為制造業大國,瓶頸依然突出,尤其與世界先進水平相比,大而不強的特征仍然十分明顯。比如,創新能力不強,關鍵核心技術長期受制于人,缺乏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跨國企業,產業結構不合理,部分行業產能過剩的矛盾突出,信息化和工業化融合深度不夠,等等。
從創新出發,夯實中國制造之基,這正是中國制造高峰論壇舉辦的初衷。格力電器董事長董明珠曾經不止一次談到,只有技術創新,才能讓中國制造真正立于不敗之地。
2015年3月25日,李克強總理組織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加快推進實施“中國制造2025”,實現制造業升級,會議審議通過《中國制造2025》。2015年5月8日,國務院印發《中國制造2025》。中國制造的改革升級大幕正式開啟……
“中國制造2025”是中國政府實施制造強國戰略第一個十年的行動綱領。這一綱領性文件將“創新驅動”作為基本方針的第一項,強調要“突出創新驅動,優化政策環境,發揮制度優勢,實現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變,中國速度向中國質量轉變,中國產品向中國品牌轉變。”
企業答題
“智能制造”再發力
方向明則可聚眾心。不過,有了方向,未必就能找到合適的實現路徑,找到合適路徑,能否實現,還需要一個過程。創新之路任重道遠,不可能一蹴而就。創新需要國家層面的指引和支持,更在于企業主體的不斷探索。
也正是在此意義上,第二屆中國制造高峰論壇的討論,以及與會人士都對格力自主創新的探索給予了極大肯定,認為格力的經驗為中國制造業創新提供了一個可供參考的樣本。在論壇上,格力電器董事長兼總裁董明珠正式宣布,格力跨入了多元化時代。其模式可以稱為“雙智”模式,主要分為兩大板塊:智能家電和智能制造。
智能家電主要在消費品領域,指的是格力智能環保家居系統。除了眾所周知的格力品牌之外,還有“大松”和“晶弘”兩大品牌。這一系統的產品包含了格力家用空調、家用中央空調、手機、空氣能熱水器等以及大松電飯煲、電磁爐、電風扇、電暖器、電熱爐、凈水機、空氣凈化器、除濕機、加濕器等,還包括了晶弘冰箱、酒柜等品類。今年,格力還宣布收購銀隆新能源汽車公司,準備進入新能源汽車領域。
智能制造主要在工業制品領域,格力目前已經布局智能裝備、精密模具、數控機床等多個領域,擁有格力(智能裝備、模具等)、凌達(壓縮機)、新元(電子)、凱邦(電機)等多個品牌,成立了凌達壓縮機、格力電工、凱邦電機、新元電子、格力智能裝備等5大子公司。目前,格力智能裝備已服務全球家電、汽車、衛浴、食品、醫療、電子等行業。
在推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大背景下,格力正在以技術創新為支撐,以“讓世界愛上中國造”為目標,著眼于長遠發展,大膽走自主研發道路,推動產品端和制造端的轉型升級。
基于這些思考,智能制造成為了格力新的發力點。其實,格力在“智能制造”領域早有發展布局和“埋伏”。只是進入2016年,動作更加頻繁。2016年 3月2日,投資50億元的智能裝備產業園在湖北武漢蔡甸區開建;3月6日,發布公告稱擬收購主營新能源汽車的珠海銀隆新能源有限公司;3月8日,在北京推出大松高端電飯煲萬人體驗行動……格力的轉型脈絡也由此更加清晰:加速實現產業轉型,將過剩產能轉化為優質產能,同時重點加速智能化的發展。
據了解,經過近3年的發展,格力自主研發的自動化產品覆蓋了工業機器人、智能AGV、數控機械手等10多個領域,超過100種產品,已授權發明專利 15項,累計產出智能裝備3000臺,累計銷售額超8億元。董明珠在接受采訪時表示,未來格力電器將“深耕”機器人和精密機床兩大領域,為“中國制造 2025”提供一批完全自主研發的高端裝備。
專注解題
自我超越攀新高
董明珠總結,格力的多元化發展道路,恰恰是因為自主創新,帶來技術的延伸,從而進入多元化。但是,這條道路并不容易。
在大多數企業仍然依靠貼牌等服務掙“快錢”的時候,格力已經開始大幅投入專注核心技術的研發;在某些企業希望利用偷工減料壓縮成本的時候,格力已經在思考如何通過提升產品和服務質量確保利潤;在不少企業希望借助并購擴大規模的時候,格力已經依托核心技術,建構起“中心與外圍”的多元化架構。
很顯然,技術積累基礎上的外溢,比起并購基礎上的擴張,更容易在企業體系內部融合。據統計,格力目前擁有8000多名科研人員,獲批建設國家重點實驗室,擁有2個國家級技術研究中心、1個國家級工業設計中心、7個研究院、52個研究所、632個實驗室;累計申請專利22597項,其中申請發明專利 8310項。2015年申請技術專利7368項,平均每天有22項專利問世,比2014年翻了一番。
這組傲人的數據背后,體現的是對自主創新的執著追求。自主創新才是制造業強與不強的試金石。包括格力在內的中國制造,仍在尋找適合自己的路徑,無論如何,自主創新都是制造業崛起的決定因素。依賴引進國外技術,沒有專注自我創造的企業,不可能成為強者,更不可能成為領軍者。從世界范圍看,德美等制造業強國也在謀劃新的改革圖景,搶占制造業的創新制高點。作為制造業規模第一大國,中國制造業已經深度融入世界生產體系,如果不能在此輪世界制造業體系重塑中謀得一席之地,未來的命運必然令人憂慮。
對于企業來說,更是如此。幾十年的市場開放競爭,猶如大浪淘沙,讓多少曾經輝煌一時的知名制造業漸次星隕,而缺乏創新則是其中的一個重要原因。
董明珠判斷,未來5年會迎來智能化的黃金時期,只有堅持自主創新,掌握核心技術,企業才有競爭力,國家才有尊嚴。一個企業家,心中必須裝著國家的尊嚴,才有可能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