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場“重塑蔚藍”的展出吸引了眾多年輕人的眼球。該展出由阿迪達斯與UCCA集團旗下UCCA Lab聯合打造,這也是阿迪達斯“跑出蔚藍”(RUN FOR THE OCEANS) 活動首次與藝術界青年聯動。該項目旨在借由藝術的力量重新定義人與自然的關系,啟發年輕人重塑運動自由。“重塑蔚藍”活動最新資訊,盡在adidas官網。
阿迪達斯“重塑蔚藍”展亮相北京
藝術家賦予五千個廢棄塑料瓶新生命,呼吁社會積極減塑
大自然是人類精神的棲息地,只有實現創造性轉化,創新性和可持續性發展,才能獲得真正意義上的自由。而運動作為一項有益活動,成為連接人與自然的持久關系的環保實踐。此次“重塑蔚藍”計劃活動中,麻劍鋒、柳迪、劉佳玉、楊牧石等四位杰出的中國當代藝術家,以多種形式的藝術作品呈現了繪畫裝置、攝影影像、新媒體藝術、雕塑等內容,而這恰恰符合活動雙方“可持續發展”的理念。
其中藝術家劉佳玉、麻劍鋒以“減塑”為主題特別創作的作品以廢棄塑料瓶為原材料,總計運用的5000個廢棄塑料瓶均來自日前跑步權威平臺攜手阿迪達斯發起的“跑出蔚藍”活動,該活動在北京、上海、成都、廈門四地同時開跑,采用近年深受跑者喜愛的運動項目——撿拾跑(Plogging),融合plocka up(拾起)與jogga(慢跑)的合體,呼吁大家一起關注環保,凈山、凈水、凈城,用一點一滴的行動守護蔚藍,用行動體驗跑步的非凡樂趣與挑戰,與阿迪達斯一起加入到環境保護的行列中,“終結塑料廢棄物”——而這,也是阿迪達斯在過去二十余年來的愿景。正是這樣的愿景,伴隨著阿迪達斯在可持續發展領域的傳承與革新方面不懈努力與深耕。
UCCA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副館長、UCCA Lab藝術總監尤洋先生、藝術家麻劍鋒、柳迪、劉佳玉、楊牧石、UCCA Lab策展人劉雪麗共同探討話題“運動與當代藝術對環境可持續發展的探索”
共同聚焦環境可持續發展,以“美術館里的運動場” 喚醒公眾環保意識
在開幕儀式上,UCCA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副館長、UCCA Lab藝術總監尤洋先生分享了對于此次展覽的意義與價值解讀,“借由對環境可持續的共同關注,UCCA Lab與阿迪達斯一同發起了本次展覽,我們希望多元的藝術作品能從不同層次激發觀眾對海洋環境的感知、思考與共鳴,意在喚醒公眾對于生存環境的擔憂與警惕。”
整個展區的設計靈感來自阿迪達斯“跑出蔚藍”(RUN FOR THE OCEANS) 活動,展廳中打造出一個“美術館里的運動場”,該運動場以觀展動線為“跑道”,運動場區中間部分則為靜謐的“海洋”。置身場館之中,仿佛遨游于海洋。如此靜動相宜的場景引發藝術家們對運動與藝術之間關系的思考,而這些恰恰體現了藝術家們對海洋的關注和對海洋環境的關懷。
“美術館里的運動場”引導觀眾開啟一段探索海洋環保的沉浸式之旅
在跑道的終點,設計師以藝術裝置的形式精選呈現阿迪達斯環保產品,為觀眾構建出一片“蔚藍”的烏托邦,詮釋了阿迪達斯在產品技術上堅持創新,并探索環保材料在產品制造中的應用。
阿迪達斯品牌專區詮釋了運動及時尚產業賦予可持續發展的多樣可能
多元藝術作品的呈現,令觀者審視人與海洋和自然的關系
90后女性藝術家劉佳玉為展覽特別創作的作品《塑形》使用了上千個塑料瓶,結合其創作的多媒體影像視頻,為觀眾呈現了一片讓人非常印象深刻的海洋。駐足于作品前可以看到震撼的海洋空間,但隨著視角穿梭于雕塑中,觀者會發現美麗的表象下掩藏著海洋垃圾,引發其對于環境污染的觀察與反思。
劉佳玉,《塑形》,2021
80后藝術家麻劍鋒特別創作了作品《金枝島》,其靈感來源于他在馬來西亞野生島嶼參加駐地創作的體驗,鮮有人跡的原生小島周圍卻漂浮著海洋中的塑料垃圾。他采用跑者撿拾來的塑料瓶及其他廢棄物還原了島嶼景象,裝置中的海浪、沙礫皆為塑料制品,引發觀者對工業社會時代文明的批判與反思。
麻劍鋒,《金枝島》,2021
85后年輕新銳藝術家楊牧石的雕塑作品《侵蝕》,以拔地而起的六件黑色長方體泡沫裝置呈現,如高樓大廈般的城市景觀剪影一般,閃爍著對可持續發展理念的反思與實踐。
楊牧石,《侵蝕》,2016-2021
而85后新媒體與數字藝術家柳迪帶來的靜態攝影作品“動物規則”系列和視頻作品《自我的重量》,則引發了觀眾對更廣層面上人類與自然以及環保議題的探討。
左:柳迪,《自我的重量》,2017;右:柳迪,“動物規則”系列,2010
賦予藝術之生命,才能使“美術館里的運動場”活躍起來,多元藝術作品的展示更是藝術家們重新審視人與自然、人與海洋關系的表現。此次藝術展覽項目的推動,亦彰顯了阿迪達斯堅持“可持續發展”的品牌理念。“重塑蔚藍”,用運動的方式追尋自由的足跡,一切盡在adidas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