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火神山醫院LOGO一出,網絡一時間涌現出了很多圖解高手,解析最為透徹的當屬葫蘆,其實這在一定程度上也體現了廣大民眾在本次疫情防控工作中對祖國傳統中醫藥文化寄予了厚望。
今天,小編就這其中所蘊含的傳統中醫藥文化跟大家簡單科普一回。
【“懸壺濟世”的由來】
現實中,許多人也許搞不明白為什么一些中藥店門前要掛一個葫蘆?但是,提到"葫蘆里不知賣的什么藥"這句俗語,相信你就會聯想到葫蘆肯定與藥有關。葫蘆,古代稱作"壺",古代道家的象征之一,最早使用葫蘆來存放藥物的就是道醫。因為葫蘆果皮干后變成木質,其密封性好,輕便易于攜帶,自身又有一股清香之氣,所以古代走街串巷的行醫者也效仿道醫,都會背一個葫蘆用于存放藥物,葫蘆也因此成為了古代版赤腳醫生的“紅十字藥箱”。
由于葫蘆被古時行醫者隨身攜帶,后來世人皆稱賣藥、行醫為"懸壺",美稱醫生職業為"懸壺濟世",葫蘆便成了中醫藥文化的重要標志。
火神山醫院logo走紅,體現的是民愿
火神山醫院logo呈現出的“懸壺濟世”之意,反映了現今嚴重疫情下,民眾對健康長壽、吉祥平安的美好生活的追求,其葫蘆文化同時也體現了中醫藥文化是本次疫情防控工作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這個logo所反饋的正是廣大民眾的心聲和愿望,它們飽含的無非是我們普通人在面臨如此兇猛的災難時,祈盼這次疫情能早點離去,期盼中醫藥在冠狀病毒肺炎的治療中能夠“大顯身手”,在不斷被挖掘的歷煉中,護人類之康,建國民之壯,造世人之福。
【“懸壺濟世”文化的傳承】
論“懸壺濟世”文化的傳承,非醫藥人莫屬。除了部分老字號醫療機構所呈現的“懸壺濟世”經營理念之外,現在也還有一些源遠流長、傳承經典的中藥產品沿用了葫蘆形包裝,這也是對“懸壺濟世”文化的一種傳承,這類產品大多都具有悠久的傳承歷史,而且產品文化色彩較濃。比如羅浮山百草油,源自于1600多年前葛洪,藥油的存放由原來的葫蘆果到現在的葫蘆形玻璃樽,將葫蘆文化一代一代地傳承了下來。
說來也巧,羅浮山百草油是葛洪為解決當時瘟疫病情研制而來,含有79種名貴中藥材,后被國務院評為“國家物質文化遺產”,而且在本次疫情防控工作中,羅浮山國藥也向疫情防控一線捐贈了一批羅浮山百草油,用于醫務人員及廣大民眾預防新型病毒(在口罩內面滴幾滴羅浮山百草油,可加強對新型冠狀病毒的預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