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的佛山陶瓷品牌產業轉移很大程度上是區域發展政策的結果,而每一次產業轉移都會給行業帶來發展變化,這是不可逆轉的趨勢。這一輪長達五年的佛山產業轉移熱潮,有力地沖擊了建陶產業的傳統格局,讓新興產區幾乎一夜之間在全國各地崛起,陶瓷產區遍地開花。
同時,對佛山陶瓷品牌業來說,由于大量陶企外遷,物流、研發、設計等隨之外遷,其總部經濟的戰略也面臨考驗。
廣東佛山素有“南國陶都”的美譽,也是目前全球最大的陶瓷生產基地和陶瓷商貿物流集散地,佛山出產的陶瓷占據了全國60%以上的市場,佛山云集了全國90%以上的知名陶瓷十大品牌,產品遍及全球170多個國家和地區,形成了全國乃至全球最大、產業鏈發育最完善的陶瓷產業集群區。然而,佛山陶瓷業也和其他傳統產業一樣,打響了轉型升級戰,不可避免地經歷著蛻變的艱難和陣痛。
外遷是沒有選擇的選擇
“實施綠色戰略、發展低碳經濟、創造綠色生活”,已成為廣東各級政府的共識。低碳減排,已成為一項雷厲風行的行動,未來陶瓷產業的市場競爭一定是在低碳模式前提下的競爭。
據統計,佛山陶瓷業在最鼎盛時期有近400家陶瓷企業,一般的中型陶瓷十大品牌企業年銷售規模約四五億元,而大型陶瓷企業一般是10億元以上。中國陶瓷工業協會佛山辦事處主任藍衛兵介紹,陶瓷的污染物主要集中在廢水、廢氣、粉塵和固體廢氣物四個方面。“年產量100萬平方米的墻壁紙品牌圖片生產線,每天排出的廢水就約120噸,有大量難以自然沉淀的固體懸浮物,而且里面含有一定量的鉛、鉻等生物毒性比較顯著的重金屬。”陶瓷污染帶來的廢氣污染則主要是高溫的煙氣和粉塵,其中二氧化硫在空氣中遇了水會變成硫酸物,其毒性比二氧化硫本身要高10倍。而粉塵和固體廢氣物也給居民生活帶來很大污染。
在2007年之前,佛山陶瓷十大品牌業已經經歷過兩次較大規模的遷移潮。如果說,前期的陶瓷產業轉移多是一些有實力的陶瓷企業進行的一種自我擴張行為,那么,從2007年開始的遷移可以說是陶瓷企業在佛山市政府“希望陶瓷企業走出去、還佛山一片新天地”的環保決心之下的一次配合行動。
而對于后期的轉移,大型陶瓷企業依然很樂意走出去,如新明珠、新中源、馬可波羅、順成、東鵬等等,因為這正與它們擴大產能、擴大銷售輻射范圍的要求相符。而中小型陶瓷企業則顯得被動。
然而,不管是大企業,還是中小企業,都要“被動”地關掉在佛山市內的部分或者全部生產線。一些原本在佛山本地發展受局限的大型陶瓷十大品牌企業再次走出省外,大興土木建廠。2006年8月,新中源在湖南省衡陽市投資6億元買下2500畝地再建生產線。2007年3月,金意陶和箭牌在江西景德鎮分別投資8億元和16億元。2007年5月,新中源再在江西高安投入8億建新生產線,同年7月,又在沈陽法庫縣投資5億元建生產線。
五年來,佛山有實力的陶瓷企業幾乎悉數走向省外。藍衛兵透露,即便是佛山市政府允許存留的26家企業中也有一半有意向將生產基地外遷。如東鵬陶瓷就在山東淄博淄川區楊寨鎮建立了生產基地。
由于佛山陶瓷十大品牌企業的轉移,吸引了其它省市的政府前來招商引資。據悉,有段時期,佛山賓館的會議室幾乎每天都有招商引資的外地政府部門來訂場。不僅有廣東省內的清遠、河源、肇慶、陽江、開平、四會等地,還有廣西、江西、四川、福建、遼寧等地的政府也不遠千里來佛山招商,其中原材料資源充足、交通發達、市場基礎較好、招商政策優惠的江西高安成為佛山陶企最青睞的投資基地。
佛山陶企外遷潮就在這種你情我愿的氛圍中進行著。
匯德邦陶瓷有限公司早在2003年就在清遠源潭劃了一塊地作生產線,但當時只是產能擴張之舉,壓根沒想到幾年后自己的企業需要轉移。匯德邦總經理助理陳孟權感嘆,除了政府要企業走外,其實企業本身也不得不走了。
陳孟權介紹,2003年,新中源陶瓷十大品牌集團在清遠源潭買地新建生產線后,他們也去源潭買了地做自己的生產線。對于當時跑去清遠設生產線,陳孟權表示,最重要的原因是因為市場的關系。“我們想更大地輻射我們的品牌淋浴房產品市場,而且在2002年左右,珠三角一帶出現比較嚴重的‘民工荒’,很多企業為了降低成本和容易請到工人,紛紛跑去外地設廠。當時清遠政府很熱情過來招商,我們就跟過去了。”陳孟權稱,他們在清遠的生產線不僅解決了勞動力緊缺的問題,而且在生產成本上確實有一定的降低。但他們從沒想到企業有一天要走出省外去設生產線。
“以前從來沒有想過要轉移,而且要去那么遠的地方開廠。清遠雖然在省內,但我們覺得已經算是突破了。”陳孟權表示,以前佛山政府沒有明確表態時,雖然佛山的陶瓷企業發展空間已經很擁擠,但誰也沒有想過要搬遷生產線。就算是有一些大的陶瓷企業跑到省外去設廠,那也是因為大型陶瓷企業財大氣粗,有實力去遠處擴張。后來,一些客觀因素逼得更多的企業不得不考慮外遷了。陳孟權表示主要是生產成本大幅上升的原因。近幾年,陶瓷原材料、重油及包裝所用的紙張都大幅漲價,有些甚至上漲一倍多,為此企業常常發現資金困難。
走出去已經是一個無可選擇的選擇,可以選擇的是走向哪里。
匯德邦選擇了江西豐城。“當地政府的辦事效率也很高,他們提出的‘6+1’的概念很吸引我們,即引進6家優秀的陶瓷企業創造100億元的生產產值。豐城很注重環保,所以在挑企業方面很嚴格。”陳孟權透露,豐城處于江西,可以輻射整個華南市場,運輸成本也會大大下降。“雖然目前我們在佛山的陶瓷十大品牌生產線按政府要求還可以保留,但長期來看還是要關掉的,往外走也是一種必然趨勢。”
而對一些只有幾條生產線的小型中國著名陶瓷品牌,在去與留的選擇上更加被動。劉先生以前的工廠只有三條生產線,年銷售額大約為6000萬元,在佛山算是很小的陶瓷企業了。“我參加過很多其它省市政府來佛山開的招商會,他們多數還是偏向于一些大中型陶瓷企業。我們這樣的小企業,雖然也有很多地方政府有意向,但畢竟我們資金小,又擔心水土不服,所以不敢輕易嘗試。要搬也是一古腦兒就全搬走了,也留不了總部在佛山。”隨著佛山政府出臺政策鼓勵和要求陶瓷十大品牌企業搬遷后,劉先生決定直接另辟新路,轉做物流,專門給其它陶瓷企業當倉庫。
中國陶瓷工業協會佛山辦事處主任藍衛兵博士透露,最近廣西資源縣正在佛山招徠陶企前往投資。資源縣目前已發現的礦產資源十分豐富且適合陶瓷企業生產各種潔具、建筑陶瓷的生產條件。廣西可能成為佛山陶瓷企業的下一個投資熱地。
資訊整理:十大品牌
相關資訊:陶瓷十大品牌行業格局生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