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后市場“黃金礦”大型綜合服務店。目前汽車用品十大品牌市場上汽車美容裝飾用品繁多,價格懸殊,有些物品看上去一樣,內在品質完全不同。
目前汽車用品十大品牌市場上汽車美容裝飾用品繁多,價格懸殊,有些物品看上去一樣,內在品質完全不同。有的商家為了得到更多的利潤,常常以次充好,消費者一般無法識別。因此,車主在選擇給汽車做維修養護的時候,一定要擦亮眼睛。
如今不少車主對愛車都舍得投入,小到幾十元一根的車載電話天線,大到數千元的真皮坐椅,更換車燈、輪胎、加開天窗等等。一般都是做車窗貼膜、封釉、調換地膠板的。這是最基本的項目,能對車起到保護作用,幾乎每輛新車都要做的。除此之外,方向盤套、紙巾盒、手機座等多樣配飾,也頗受年輕車主的喜愛。記者了解到,卡通飾物的手剎套、排擋頭套、后視鏡套、方向盤套等個性飾品很受歡迎,每天都能賣出去幾件。
汽車美容對于大多數車主而言,是必不可少的一道工序。俗話說,買車容易,養車難。汽車的美容費用卻是價格不菲。面對琳瑯滿目又昂貴的汽車美容用品,讓不少人“霧里看花,水中望月”,市民在選購時一定要擦亮眼睛。
由于汽車裝飾市場不可能像汽車整車一樣統一定價,缺乏行業指導價,彈性很大,絕大多數車主又鮮少接觸這些產品,摸不著其中底細,很可能成為不良汽車美容店宰客的對象。此外,不少消費者奉行的“貴就是好”的消費觀念,也在某種程度上導致了商家抬高定價。
所以在對愛車進行必要的裝飾時,應保持冷靜,不要盲目追求高品位、高價位,盡量選擇有一定規模的、有質量保證和服務水平相對較高的裝飾店,貨比三家。
依仗著汽車廠家的強大技術與配件支持,4S店對于新車及汽車配件價格、汽車出現問題的原因、汽車配件功能優劣等方面都擁有明顯的信息優勢。這些車主都很少了解,因此只要汽車出現問題,一般只能求助于有專業知識的4S店。
應該向廣州學習設立各類品牌汽車零配件的直銷店。如果大家在超市就可以買到正品輪胎、機油,再遇到一般性的小問題時就不用求救于4S店了。同時,政府也應擔負起對4S店日常監管的任務,不要放任其自行發展。
中端品牌的4s店注重消費體驗、傾力促銷、提升客戶管理,從內在運營提高客戶的吸引力,也有的4s店業務轉型,增加精品銷售、改裝、快修通道――大型綜合服務店,這是戰術意義的適應性變招。
但是,綜合維修廠就少有戰略轉型。老板依然在“服務”、“維修質量”做文章,在“保險”創收。其實,在大量“近似”的維修廠,客戶依然不能放心選擇,源于整體維修行業的不誠信、維修質量的專業信譽缺乏、配件市場的魚目混珠。
誠然,維修廠經營策略不在于提升“你認為的競爭力”,而是把握市場大趨勢,做果斷的戰略轉型――
1、專項維修,構建分廠。比如韓系、日系、歐系等,改變“大而全”經營布局,縮小服務車型、品牌,提高“聚焦度”,樹立專業權威,而且,在小區域(鎮區或鄰近鎮)構建分廠服務網絡。
2、確定經營策略,調整業務流,比如強項維修帶動保養、美容、精品銷售等。但假如只是增加服務項目,不考慮客戶接受程度,不規劃盈利鏈條,拓寬經營面成效仍然不大,因為,毫無競爭優勢。
汽車后市場“黃金礦”吸引了大小、新舊投資者,但放眼汽車服務終端,同質化越發嚴重,贏利往往與資金投入、精力消耗不成正比。無疑,汽車服務終端市場已經進入了淘汰期的前奏階段。
太多的服務店老板糾結于管理細節、經營細節,為此受困人才、服務、客源、業績、費用等。但沒有合理的盈利、強勁的競爭力,細節效用沒法疊加,因此,經營戰略轉型應該優先考慮:
第一,給予清晰的定位和發展規劃,是單店經營還是連鎖發展?市場出現太多的“開分店”,可惜,一旦分店規模稍微增多,就出現人才不繼、贏利下降、管理失控狀況,就源于單店模式不正確,缺乏發展規劃所致。
第二,轉變“什么賺錢就經營什么”的思想,而是“歸類經營”―― 項目經營型,比方:裝飾類、個性改裝類、美容類,確定“主營項目60-80%利潤貢獻率”,其他項目“價低、量多、品種全”經營策略。此時,經銷商、用品商給予“贏利模式”、服務支持可以發揮最大幫助。
第三、服務店的經營管理是個復雜的體系,假如依靠自摸,或模仿,雖然適應性強,但前瞻性、專業性不足,屆時的調整投入管理成本過大,阻力過多,而指望上游合作商的幫助和意見,成效不大(因為他們不經營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