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產品流通產業是生產型服務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融合農產品運銷、批發、零售、國際貿易和流通服務的復合型產業。“十一五”以來,我國農產品產量穩步增長,農產品商品化率大幅提高,農產品流通總量也呈快速增長態勢。本文特針對2011年我國農產品流通狀況的特點進行闡述和分析,以期對農產品流通產業發展趨勢及產業未來發展提出了一些探索性的建議。
(一)農產品運銷業發展狀況
農產品運銷是指產品自離開生產領域以后在到達消費領域過程中所發生的除交易外的全部經濟活動。
1.農產品物流比重小,物流成本高。隨著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對社會物流需求顯著增加,推動了物流產業持續穩定快速發展。2011年,全國社會物流總值達158.4萬億元,過去十年,我國農產品物流總值穩步增長,但相對于其他物流業態,農產品物流起步較晚,發展緩慢,不能滿足現階段農產品供需的要求。2010年我國農產品物流總額為2.24萬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4.3%,增長幅度較小,占社會物流總值的比重僅為1.78%,較十年前下降3.49個百分點。
我國物流成本遠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且呈逐年增加的趨勢。我國社會物流總效益逐年好轉,2011年社會物流成本占物流總額的比重降至5.3%,較2001年下降5.2個百分點。但我國社會物流業總體水平仍然比較落后,物流總費用依然較高,同比增速保持較高的水平。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數據顯示,2011年我國社會物流總成本達到8.4萬億元,同比增長18.5%,占GDP的比重為17.8%。2001~2011年,我國社會物流總費用(名義)增長了3倍。國家信息中心預測部主任范劍平(會議上稱,我國物流成本要比世界平均水平高1~2倍(見圖1)。我國社會物流成本高主要是因為物流體系不完善,與美國相比,我國公路通車總里程僅為美國的50%左右,鐵路營業總里程也僅為美國的60%左右,載貨車僅相當于美國的11%。
2.農產品物流主體小而多,組織以自營為主。我國農產品物流主體數量多但規模較小,但呈現多元化發展趨勢。我國農產品物流主體既有經濟實力弱、分散的農戶、個體運輸戶和個體攤販,又有實力較強的農產品經紀人、販銷大戶、農民專業合作社、農產品加工企業、批發商、第三方物流企業以及終端大型零售商。
我國農產品物流主體以個體運輸戶、農產品經紀人和販銷大戶為主。餐飲連鎖十大品牌雖然以上主體數量眾多,但其規模小、組織化程度低、專業化水平低,難以與銷地市場建立穩固的銷售渠道,從而很難獲得相對穩定的市場銷售份額。
我國農產品經紀隊伍呈現“年齡偏大、學歷較低、自營為主、抵御風險能力弱”等特點。我國農產品物流組織形式以自營為主,但呈現多樣化態勢。目前的組織形式有自營物流形式、農業生產者和企業聯合組建的物流形式、第三方物流形式。
3.農產品物流基礎設施缺乏,技術水平落后。近幾年,我國農產品流通的陸路、水運及鐵路設施逐漸完善,交通運輸業快速發展,為農產品的物流提供了最基本的設施保障。公路交通業的快速發展,尤其是農村公路的發展,為農產品物流提供了最基本條件。交通部數據顯示,2010年,我國公路網規模不斷擴大,全國公路總里達400.82萬公里,比上年末增加14.74萬公里;全國農村公路(含縣道、鄉道、村道)里程達350.66萬公里,比上年末增加13.75萬公里,通公路的鄉(鎮)占全國鄉(鎮)總數的99.97%。鐵路運輸、水運及航運的穩步發展也為我國農產品物流方式多元化發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但是,農產品物流的基礎設施還存在明顯的短板,特別是基礎設施中的一些設備,如冷藏運輸車、冷藏庫、專用倉庫數量不足,大型農產品物流和配送中心以及批發市場的基礎設施及設備等極度缺乏,嚴重阻礙了農產品流通產業的發展。
我國農產品物流技術水平落后、成本和損耗率高。在農產品產后的預冷保鮮、低溫環境下分揀、包裝、加工等商品化處理以及運輸過程中溫度的控制等方面,我國農產品物流的技術較為落后,多數企業沒有形成完整的冷鏈物流體系,服務網絡和信息系統不夠健全,準確性和時效性較差,導致農產品運輸過程中損耗較大,物流成本較高。根據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數據,我國第三方物流企業能夠全程冷鏈物流服務的數量不足市場需求的5%;我國農產品物流成本占總成本的30%~40%。而歐美等發達國家不到10%;我國農產品的損耗率高達25%~30%,而發達國家只有5%左右。
4.農產品物流企業業務增長快,盈利水平提高。2011年,國家發改委,國家統計局和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對2010年全國重點400家物流企業經營情況進行了統計調查。調查數據顯示:2010年物流企業業務量增長較大,主營業務收入規模明顯增長,主營業務利潤和盈利水平同比均漲幅明顯。
5.倉儲業規模增長較快,基礎設施供應不足。2009年12月,國家統計局公布了第二次全國經濟普查數據。數據顯示:2008年與2004年相比,我國倉儲企業的數量、從業人數、總資產和營業收入都發生重大變化。倉儲企業數量大幅增加,倉儲業的從業人數明顯增加。倉儲業的總資產大幅增長。倉儲企業的營業收入大幅增加。倉儲業的規模化程度得到提高。資產億元以上的倉儲業數量雖然只占比5.0%,但其資產總額占比71.4%。億元以下的倉儲企業數量占比達95%,但其資產總額只占比28.6%。可以看出,近年來數量激增的倉儲企業多為小型民營企業,而大中型企業的規模得到擴大。
但是,普查數據顯示,相對于其他物流業態來說,倉儲業的規模較小、營業收入較低。我國目前倉儲企業的倉庫供應不足,舊倉庫占比較大。
6.城市配送中心分布不均,多種配送模式并存。截止2009年年末,全國連鎖零售企業擁有各類商品配送中心3426個,通過配送中心向連鎖企業配送商品總額達到1.47萬億。其中,自有商品配送中心2819個(占比82.3%),自有配送金額0.96萬億(占比65.3%)。
我國配送中心地域分布情況:東部地區配送中心和自有配送中心數量較多,中西部地區和東北地區數量則相對較少。其中,廣東的配送中心和自有配送中心數量均位居第一,江蘇、浙江、福建、山東、河南的配送中心和自有配送中心的數量也都位居前六(見圖2)。
(二)農產品批發業發展狀況
1.市場規模穩步增長,數量小幅增加。近年來,我國農產品批發市場從市場數量、攤位數、營業面積、交易總額及單位成交額等方面來看,均呈穩步增長的態勢。截至2010年年底,我國占地面積30畝以上的農產品批發市場約有4093家,其中成交額在億元以上的有1672家,約占市場總數的40.9%。
2.成交額比重提高,發展更趨專業化。2010年,我國億元以上批發為主和零售為主的農批市場成交額分別為1.39萬億元和0.22萬億元,比2009年分別增長18.1%和13.8%。由此,2010年批發為主的市場成交額比重達到86.3%,較2009年提高0.5個百分點。批發為主市場平均成交額明顯增加是上述比重擴大的主要原因。
2010年,批發為主的農批市場的數量較上年增長2.7%,增速較零售為主市場低3.9個百分點,但平均每市成交額增幅卻達到15.0%,較零售為主市場同期增幅高8.9個百分點。
3.專業市場占主導,綜合市場比重提高。2010年,專業農產品批發市場繼續占據我國農批市場的主導地位,市場數量、攤位數、年末出租攤位數、營業面積和成交額占比均在55%以上,其中成交額占比為65.9%,達到1.06萬億元。隨著農批市場規模和輻射范圍的逐步擴大,與專業市場相比,綜合型市場相對發展較快(見圖3)。
4.季節性市場成交額增加,產地市場發展迅速。2010年,季節性營業的農產品批發市場成交額達到527.29億元,較2009年增長36.3%,增速比上年加快31.4個百分點,占農產品總成交額的比重由2009年的2.8%提高3.3%。
季節性營業市場通常以產地型市場為主,隨著我國優勢農產品區域化生產格局的逐步形成,與之配套的產地型批發市場有望進入快速發展期。
2010年,季節性營業的農批市場98.3%的成交額來自專業市場,其中又以蔬菜和干鮮果品專業市場比重最大,分別達到61.2%和13.8%。蔬菜和水果生產的季節性和區域性強且不耐保藏是重要原因。
歡迎轉載分享本文“周偉:2011年我國農產品流通狀況及特點分析”,轉載時請保留文章版權來源網址中國十大品牌網餐飲連鎖品牌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