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時間是最好的解藥。這幾年家電市場低迷、出貨下行、用戶疲軟,等一等、忍一忍,或許就過去了。但是,對于廚電企業來說,光靠耐心,只想著等待,是沒有未來的。
今年以來,在整個家電大局仍然低迷且下行的通道中,已經遭遇連續3年下跌行情的廚電行業,再度陷入了一輪發展和經營的“沼澤地”。特別是,曾經的明星廚電品類集成灶、洗碗機等,也由漲變跌或漲勢不再,再次折射廚電企業的無奈和廚電商家的痛苦。
目前來看,廚電作為受房地產市場沖擊和影響最大的家電品類,想要徹底擺脫房地產行業調整的影響,走出一輪獨立發展的新行情,并不容易。
一方面,廚房,與家裝直接相關,無論是新房裝修,還是老房改造,才會產生廚電的需求;所以,房子的問題如果解決不了,廚房的廚電發展問題,就不會得到解決。沒有房子的裝修改造,就很難拉動廚電市場的銷售。
另一方面,以舊換新的政策落地,撬動了空調、冰箱、洗衣機等大家電的銷售,但對于廚房的廚電換新市場激活,目前還存在很大的落差。原因在于,廚電設備煥新不是簡單的設備更新,還包括櫥柜的改造。這已經超出廚電廠商的能力范圍。
所以,廚電企業現在普遍面臨的問題,就是新增的剛需低迷,而存量的換新受限,最終新舊市場的銜接不暢,總量的盤子收縮,造成了最近2年以來廚電企業的市場生意是一降再降。相對于去年,今年一大批廚電企業營收再次出現大幅度下降,普遍降幅都在20%左右。這與空調、冰箱和洗衣機市場的規模調整完全不同,后者廚電就是直線下降。
這就意味著,雖然方太、老板、華帝,以及萬和、萬家樂,還有海爾、美的等專業廚電企業,或是綜合性家電企業的廚電業務,在2023年的營收還保持增長,利潤也不錯。甚至進入2024年一季度,不少廚電企業的營收和利潤還能保持著增長。
這種局面并不代表廚電行業的機會和空間很大,只能說明市場份額加速向大企業、品牌企業集中。但是,整個廚電市場規模下滑,以及中小廚電企業的營收和利潤下滑,是不爭的事實。一些中山、杭州等地中小廚電企業從去年開始就面臨階段性的生產減產,以及營收下滑等挑戰。
問題的出現,不是意外,更不是巧合,在家電圈看來,既有外部的產業調整、市場變化和消費需求低迷等因素,還有很多廚電企業陷入發展的慣性,長期的舒適區,以及能力和水平的應對不及時等因素。但,根本性的原因,還是大量廚電企業的“自我陶醉”和“不思進取”。
一方面,廚電過度依賴房地產的問題早就出現,而且已經很明顯。但是很多廚電企業,在恒大、碧桂園“爆雷”之前,還沒有醒悟,而是繼續沉醉于房地產市場的瘋狂,導致大量貨款無法收回,甚至整體的商業模式和市場經營調整,錯過了黃金期。這是廚電企業的戰略懶惰和戰術失策,缺乏對市場、經濟和國家產業政策的洞察與研究。
另一方面,家電產業的轉型與變革,早在10多年前就已經提出并啟動,很多家電企業的直達用戶、新零售變革,早就開始。但是,眾多的廚電企業沉迷于品類的紅利、渠道的紅利,以及產品的紅利,不愿意改變甚至害怕調整,還是繼續“嘴上喊喊轉型”實際身體很誠實地繼續混日子。缺乏對于市場和消費變化洞察后的快速果斷出擊和快速抉擇。
但是,面對今年開啟的這一輪產業和市場的商業局面和消費變化,廚電企業已經躲不過,更等不了。因為,市場不進則退,消費需求不培養、不激活未來就是更多的空白和低迷。突破口又在哪里?家電圈認為,就是一站式的廚房煥新,以及一步到位的廚電商業模式創新。
在國家“以舊換新”政策,以及眾多廚電企業激活老用戶的過程中發現,過去是賣廚電,現在是賣廚房服務了。因為,無論是廚房的新裝還是改造,都需要與櫥柜拉通,都需要與家裝協同。這就意味著,傳統賣廚電的生意要升級為現代賣廚房一站式服務了。
這就要求更多的廚電企業,必須要解決兩個問題:一是商品模式的再造,要從廚電向廚房全場景方案的模塊化、套系化方向挺進,加速廚房的定義權和主導權搶奪,特別是通過煙灶消、微蒸烤、洗凈冰等多品類布局,提高系統競爭力;二是商業模式的重構,要帶動經銷商整合家裝公司和家居公司資源,為全場景廚電方案的一步到位落地,提高效率和執行力,并探索新的商業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