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出行在國際化的道路上又進一步。8月1日,滴滴出行宣布與歐非地區移動出行企業Taxify 達成戰略合作。滴滴將通過投資和智能交通技術研發等方面協作,支持Taxify在多元市場進行更深度的市場拓展和技術創新。
Taxify 創始人、CEO 馬克斯 維利格(Marcus Villig)(右)與聯合創始人馬丁 維利格(Martin Villig)(左)
幾年間,在成為Uber、Lyft、Grab、Ola以及99這五大移動出行領袖的戰略投資者之后,又與Taxify達成戰略合作,這標志著滴滴正在走進歐洲。資料顯示,滴滴與合作伙伴建立的“網絡”已經覆蓋超過全球一半以上的人口。
Taxify 團隊,左三為創始人、CEO 馬克斯 維利格(Marcus Villig),左一是聯合創始人馬丁 維利格(Martin Villig)
Taxify 成立于愛沙尼亞,是歐洲和非洲地區成長最快的移動出行企業。2013年,年僅19歲的馬克斯維利格(Marcus Villig) 在高中畢業時創辦了Taxify。最初,馬克斯維利格一個人撰寫代碼、招募司機、做市場推廣吸引乘客。四年多的發展,Taxify已經覆蓋了芬蘭、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波蘭、羅馬尼亞、塞爾維亞、烏克蘭、南非、肯尼亞等 18 個國家,擁有超過 250 萬用戶。
愛沙尼亞地處波羅的海,是個新興的東歐國家。加入歐盟以來,愛沙尼亞在科技創新的速度和魄力方面令人贊嘆,也吸引了世界各地的投資人的目光。愛沙尼亞面向全世界推出“數字居留權”計劃,在愛沙尼亞做生意的人都可以申請成為“數字公民”,鼓勵了外國人在愛開辦公司業務等,只需要幾分鐘就可以成立一個公司。這也是愛沙尼亞利用其高度的自由和政策福利來招商引資的策略。在愛沙尼亞,互聯網普及率高,科技創新氣氛濃厚,出現了SKYPE這樣的公司,也鼓舞了馬克斯維利格這樣的年輕人去追逐自己改變世界的夢想。
滴滴相關人士表示,與Taxify達成戰略合作,除了在資本層面提供支持外,滴滴還將通過技術、產品、運營、業務規劃等領域的資源共享,支持Taxify基于自身優勢持續技術創新,發展潛力龐大的歐非西亞市場,進一步鞏固其在中東歐、非洲和西亞地區的領導地位,為當地用戶提供更加優質的移動出行服務。
通過合作,滴滴也會進一步引領出行全球行業變革。中國有著最復雜的、最龐大的市場需求,在中國市場的發展使滴滴積累了頂尖的大數據分析、算法優化、深度學習等能力,這些能力最終都可以惠及全球市場。不僅僅解決當地交通、出行問題,也會給所在地帶來新的創新空間和就業機會。
2015年以來,滴滴的跨境合作版圖已觸達北美、東南亞、南亞、南美、歐洲、非洲等1000多個城市,超過50%的世界人口。上周,滴滴剛剛宣布聯合領投東南亞移動出行巨頭Grab新一輪融資,支持Grab繼續強化在地區互聯網經濟中的領先地位。Grab本輪融資預計總額將達25億美元,是東南亞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單輪融資。
2016年初,滴滴出行創始人、CEO 程維就在GMIC大會上提出:“互聯網是全世界的,也是本土的”。憑著這個理念,越來越多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和國際知名度的中國高科技企業在發展、崛起,成為世界經濟舞臺上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甚至引領者,甚至在一些新興產業遠超歐美,取得了世界領先的驚人成績。“一帶一路”倡議提出至今,像滴滴一樣的中國的高科技企業和制造業、基礎設施產業的兄弟一起開始了走向海外的探索。
滴滴等一批高科技企業在國際化的進程中,都采用了資本+技術支持的獨特的多邊合作的方式。相比富有攻擊性,實行“焦土政策”的一些國際擴張方式,滴滴與合作伙伴更加互相尊重、互相信任。之前,Grab創始人陳炳耀在接受《華爾街日報》采訪時提到:“這種合作關系保證了我們可以更好地立足當地,尊重當地的市場條件。” 而這種合作也充分詮釋了“一帶一路”的互利共贏、共享發展理念。
滴滴透露,未來與海外企業的合作還將從出行產品延伸到智慧交通體系。目前滴滴和國內20多個城市展開的智慧交通合作,從紅綠燈大數據優化到潮汐車道設計多種實踐,已經引起了新加坡、巴西、韓國和美國的同行和城市管理者的關注。這方面積累的經驗,也有望惠及更多國家和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