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院士、上海市科協主席陳凱先作了題為“中醫藥在當代的地位作用和創新發展”的報告。報告指出,當今社會醫學面臨著人類疾病譜發生重大變化和醫學模式面臨困境兩方面的嚴峻挑戰,引發了人們對于中醫藥在當代地位和作用的重新認識和深入審視。中醫學具有悠久歷史和豐富的臨床實踐積累,其整體的生命科學理論、辨證論治的治療方法和以“治未病”為指導的綜合調理養生保健理論,在當代生命科學前沿探索、應對當代面臨的健康挑戰、實現醫學模式的調整和轉變等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近年來,中醫藥在治療白血病、實體腫瘤、慢性肝腎疾病等重大復雜疾病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和進展,引起國內外的高度關注。我們要充分利用現代科技成果,加強中醫藥標準化、規范化、現代化研究,為人類健康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國際傳統藥物學會主席、奧地利格拉茨大學教授Rudolf Bauer(魯道夫·鮑爾)的報告題目為“中醫融入西方醫療體系面臨的挑戰”。報告指出,現在西方對中醫非常感興趣,一方面,中醫講究整體性的原則和哲學,有幾千年的歷史,另一方面,中醫針對一些慢性疾病和反復復發的疾病比西醫效果更好。他介紹了3家中國企業生產的中藥產品,通過荷蘭、英國等歐洲國家藥品管理審批的成功案例,證明中醫藥研究得到了更廣泛的接受。同時Rudolf Bauer教授結合個人對中醫藥的研究經驗,通過列舉蒼耳子等中藥材的研究、中醫藥專著在歐洲藥典的確立和發展等事例,闡述了中草藥質量控制、標準化體系建設、現代處方和臨床研究、監管體系等面臨的挑戰,提出了開展以循證醫學為基礎的研究,加強質量控制,建立中藥生產全過程標準化流程,強化臨床研究,進一步加強監管體系建設等具體措施和建議。
中國工程院院士、天津藥物研究院名譽院長劉昌孝的報告題目為“中藥質量標志物:中藥產品質量控制新概念”。報告指出,中藥是一個復雜的給藥系統,多味藥和多化學成分組成以及復雜的制劑技術和差異化的制備過程,給中藥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帶來了多變的因素,也給質量標準和質量控制帶來極大困難。為此他提出了從生物合成途徑、次生代謝物和生物效應中來發現和確定質量標志物并以此衡量中藥質量的新理念,這是質量的真正內涵。他認為,如果每一個中藥都能真正做到“藥效物質相對清楚,作用機理相對清楚”,中藥走向國際的前景將是非常廣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