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著此次增發,格力電器第一第二大股東、戰略投資者的股份占比將達到33%左右。有投資者認為,此舉將能在資本市場上抵御“野蠻人”,而員工持股也將增強企業競爭力,可謂“一石多鳥”。
格力電器昨晚公告披露,格力電器以發行股份方式收購珠海銀隆100%股權,交易價格130億元。新增對價股份價格為15.57元/股,對應的增發股份超過8.34億股。格力電器將繼續停牌。
有投資者覺得“不值”
格力募集配套資金用于銀隆的生產項目,配套資金總額上限100億元,按照發行價格15.57元/股計算,增發上限超過6.42億股。配套資金增發對象包括格力集團、員工持股計劃和廣東銀通投資控股集團等合共8名“戰略投資者”,鎖定期三年。
盡管收購價比市場預期的150億元要低,但仍有投資者認為“不值”。“銀隆未來三年的承諾利潤僅為7億元、10億元和14億元,130億元的股票換回10來億元的利潤,不太值得。”關注格力10多年的投資者徐先生認為,收購對價太高,以及配套增發太多,會大幅攤薄現有股東的股權。另一方面,珠海銀隆的核心技術并非不可代替,他認為銀隆沒有要高價的資本。
國聯證券研究所研究員錢健也認為,130億元的作價“蠻高”的,因為按公開披露信息,珠海銀隆去年底資產規模約100億元,凈利潤也比較低,按去年底業績計算的市盈率也不低。但以承諾業績為依據,則作價估值低于20倍,低于同板塊估值,所以估值高低關鍵看能否實現承諾業績。
格力要做“能源管理系統”
5月,格力集團董事長董明珠就透露,對珠海銀隆的收購是很具意義的,未來公司目標是要建成以家庭為中心的能源管理系統。來自珠海銀隆公司官網資料顯示,該公司新能源汽車和儲能是其兩大產業。據工信部2016年6月純電動客車產量顯示,珠海銀隆以734輛的單月產量排名第三。
長江證券首席分析師徐春發布的專題研報則認為,與競爭對手的平臺型布局有所不同,格力對自己的定位主要為家庭(工商業)能源管家,未來致力于向家庭及工商業客戶提供針對能源管理的系統解決方案。這一定位更契合格力的務實特征,也與其現有空調業務更為匹配。珠海銀隆在產能方面布局較為完備,從上游電池材料到中游電池,再到下游整車以及儲能系統均已實現批量化生產。
報告認為此次收購對于格力長期發展意義重大,有助于公司快速進入新能源領域并打開成長新空間。另一方面,銀隆也有望借助格力的資源優勢快速在新能源行業做大做強。
有機構人士認為,格力還能借著此次收購機會引入戰略投資者,抵御“野蠻人”。根據格力的2016年半年報,總股份約60.15億股,加上此次增發的股份將達到74.91億股,增發后,格力的第一、二大股東、戰略投資者股份占比將達到約33%,若加上原銀隆股東的股份,“一致行動人”的股份占比將達到45%左右。錢健則認為,格力所在的制造業對核心團隊的依賴很高,不太可能成為“野蠻人”的對象。
機構:復牌補漲需求強烈
“格力收購銀隆進入新能源領域比做手機更靠譜。”中國家電商業協會營銷委員會執行會長洪仕斌認為,新能源是未來發展方向,日本家電行業轉型也在新能源上發力。加上新能源行業競爭還不充分,格力通過收購進入這個領域是明智的。
更重要的是,進入新能源能夠讓格力的定位更加清晰。洪仕斌認為,不論是光伏空調、太陽能發電還是新能源,都是把原來以空調為核心的定位做延伸。不過洪仕斌認為,格力要注意收購后的企業文化融合。
長江證券認為格力復牌后補漲需求極為強烈。截至8月5日,格力停牌期間家電藍籌股美的、小天鵝A及海爾漲幅分別為57.77%、53.90%及28.19%。中金公司也認為,公司價值被明顯低估,看好基本面反轉以及估值提升。
行業掃描
白電巨頭紛紛謀求轉型
在國內家電市場環境變差,家電特別是空調庫存高的背景下,家電巨頭都在近年謀求轉型。特別是在去年,美的集團、格力電器和海爾集團上市公司營收齊齊下滑之后,三大巨頭都紛紛出手巨額收購,加快國際化和多元化的轉型步伐。
不過同是收購,三大巨頭的路徑也不盡相同。海爾傾向成為“互聯網”企業,依托互聯網,驅動企業從以自我為中心轉型為與用戶融合共創的平臺,收購GE家電將有助海爾擁有優秀的員工和龐大的用戶資源。而美的“入手”機器人制造,實行智慧家居和智能制造的“雙智戰略”。格力則強調“專注”、掌握核心技術,此次收購銀隆也為了向新能源行業及裝備制造企業進行產業拓寬,實現產業的相關多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