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表明,2012年我國汽車用品市場總量預計達到5500億元。這不是一個空數據,從整車市場輻射來的一些信息中也可窺見些許“端倪”:我們知道,二三線城市新車首次購買比例達到八成;一線城市首次購買率雖出現下降,然而靠置換用品和美容養護開辟出來的市場空間顯然不容小覷;汽車用品網購人氣熱度不減。簡而言之,汽車用品黃金發展期可謂是“錢景”無限。“嗅覺”敏銳的企業家們自然不會讓掘金機會溜走,有向左走的,自然也有向右走的,在一些企業奮力擴充產品線,求一網打盡,賺個盆滿缽滿,另一些企業卻另辟蹊徑,借助細分市場尋找市場空白點。
黑格爾說“存在的即是合理的”,“泛大全”路線,各產品線兼顧,抑或深耕單一產品線,立足“專精強”,在差異化市場中找機會, 企業發展階段不同,也是這種差異化戰略和定位的成因之一。然而,在武俠小說里,一門獨門功夫就足以揚名江湖、獨霸武林,同樣的,縱觀如今的市場環境,個性化需求明顯、細分中國十大汽車用品品牌市場趨勢日益明朗化、單一產品線品牌格局漸成,在汽車用品行業,憑借一項“獨門絕技”來造就一個品牌不再是神話,且有明證可鑒。
就以汽車美容養護為例,發展初期準入門檻相對較低,很多人抱著粗放式經營的理念入行開店,什么都做,但卻沒有一個響當當的產品線品牌,這在如今已經不再適用,市場門檻在加高,部分省市紛紛制定地方標準,對人員素質、經營項目提出了規范化要求,要求經營模式和項目向專業化靠攏。政府注意力漸入,同時,這也是市場風向所指,車主在趨優經濟凸顯的大形勢下,不再滿足于“一網打盡”的服務模式,而是對個性化,甚至是定制化服務提出了更為明顯的訴求。這也就是為什么,在重慶,一次汽車養護的標價高達16800元的汽車養護會所依然出現擁堂情況,這說明定制化服務的市場存在開發盲點。立足高端,經營精細化汽車美容項目,將豪車車主這一消費群體作為目標客戶,也是一種發展方向。
說起汽車美容養護領域的品牌,筆者想到了杭州小拇指,這個2004年成立的汽車微修品牌,如今在全國已有500多家加盟店,8年來,油漆修補依然是小拇指的主營業務,作為國內率先提出汽車“微修”概念的品牌,小拇指的掌舵人蘭建軍正是注意到了:油漆修補的業務市場覆蓋率幾乎可以達到100%,而4S店油漆修補周期長,而更快的油漆修補速度更能吸引那些在意維修時間的顧客。雖然主營的油漆“快修”業務,然而小拇指已經是響當當的品牌了。這種立足做精做專的品牌打造戰略,或許可為在定位上糾結取舍的品牌提供些許“靈感”和信心。
這種“專精強”的品牌戰略在汽車用品行業大“分支”汽車裝飾和汽車精品領域也是百試不爽。提起防爆膜,大家能想到高端的“威固”,說到汽車裝飾,人們很快能想到“牧寶”、“尼羅河”,甚至在腦海里掠過的印象就是品質、奢華、尊貴,這種產品“標簽”是對一個產品線長期耕耘的結果。大而化小,在汽車裝飾里,汽車坐墊這一產品線已是品牌林立,然而縱觀那些被人們熟知的品牌,都有一個共同點有一門“獨門絕技”,麥瑞林深耕亞麻坐墊,龍御坐墊擁有至今秘而不傳的“夢幻吊染技術”。就像在人群中,擁有鮮明特色的人更易被識別一樣,在品牌比肩疊跡的某一產品線,要想有極高的品牌辨識度,沒有個標簽化的“獨門絕技”,在大浪淘沙的市場中能堅持多久?
歸根究底,“專精強”作為一個可以發力的戰略點,和“泛大全”并無絕對性的劃分界限,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它們之間存在轉化的可能。就以小資咖啡品牌“星巴克”為例,從專業賣咖啡到兼營小點心,茶等業務,客戶依然買賬,不能完全說它是在從“專精強”向“泛大全”轉化,但星巴克拓展產業邊界和求產業的相關多元化這點意圖卻存在。可我們也不能忽略,這種嘗試的背后是有強大的品牌號召力在作后盾,沒有前期的品牌基礎,后續的戰略轉變是否能有客戶黏著度、人力管理這些因素作支撐,是未可知的。反推可言,先精后全、先強后大的路線不無道理。
市場需要求同存異,從“泛大全”到“專精強”,目前雖不至成全員方向,然而戰略的轉型與矛盾同理,普遍性和特殊性共存,當“外部環境發生了重大變化”、“內部環境沒有任何變化”這兩種信號占到了至少一種的時候,思考戰略的轉變,之于品牌與企業生命力的綿延,都未嘗不是在未雨綢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