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先生(化名)做服裝20年,今年的光景著實不好:“大家都只敢訂兩三個月的短單,去年則是半年單。今年的銷量下降了20%左右。”
他一直在問,現在哪行景氣:“真想轉行。去年這個時候連衣裙已經賣了12萬件,今年才賣2萬件;原來做一版,跟一版,追一版,一做就是1500件,現在只敢做一版,500件都賣不完。不少服裝小廠庫存都達到了8000-10000件,去年高峰時只有2000件;往年一般是7月15日放假,今年提早休息了。”
高庫存的陰霾籠罩著紡織服裝的整個產業鏈,壓得他們喘不過氣來。“紡織廠謹慎生產、服裝廠謹慎下單、銷售市場謹慎進貨,造成了全行業性的恐慌性緊縮。緊縮之下,消費市場愈發疲軟,形成惡性循環。”李先生說。
盡管官方PMI數據顯示,產成品庫存在連續兩個月攀升之后,7月份產成品庫存指數為48.0%,比上月下降4.3個百分點。但與之相對應的是訂單繼續在50%以下,價格大幅下降。
匯豐銀行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屈宏斌分析:“庫存已經成為拖累經濟反彈的重要因素。這一輪庫存增長從2010年下半年政策收緊開始一直到目前還未結束。由于企業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去庫存壓力,這就限制了企業未來擴充產能的意愿及能力,這可以解釋為何近期的信貸需求如此虛弱,對貨幣政策就意味著邊際效用的降低。”
炎夏猶寒
西單商場的顧客稀少,顯得冷清。
服裝區域,幾乎所有的品牌都在降價促銷。銳步全場五折;新思路部分三折、李寧滿100元返35。商場一家品牌運動服的李姓銷售員告訴記者,現在本來也算不上服裝銷售旺季,再加上許多商家的貨物庫存量都比較大,所以打折是正常的,不打折才不正常。
無論是一線品牌,或是國內的二、三線品牌,都在使各種法子打折促銷,有些品牌甚至低至兩折。上述銷售人員說,今年的折扣不僅比往年高很多,而且打折的時間也提前了。以前都是臨近換季才開始搞促銷活動的,但現在炎夏才開始,就已經打著換季大優惠的口號來吸引消費者了。
服裝庫存高企在行業內早就是公開的秘密。”李先生說現在的局面是,一線品牌商的庫存與銷售比,普遍達到6:1,其零售單店的銷售額也至少下滑10%,情況比2008年金融危機還要糟糕。
統計數據顯示,2012年一季度,紡織、服裝、皮毛業85家上市公司合計存貨達731.72億元,比上年一季度的623.23億元增加了108.49億元,同比增長17.4%。2011年,多數紡企庫存高企的同時,由于訂單的萎縮,使得過多的庫存難以消化。在2011年創出了711.03億元的高存貨后,2012年,紡織中國十大休閑服飾品牌業的存貨不但沒有消化掉,反而高于2011年的存貨,增至731.72億元。
產銷兩不旺的背景下,服紡行業“賒賬”經營的模式,顯得舉步維艱,“三角債”使得企業隨時面臨資金斷裂的危機。
去年上半年貨款能回來90%,今年還沒影子”,李先生說,“不得已,我向銀行借款200萬,僅利息一年就要17萬。”
原因
去年開始,國內許多服裝企業的庫存似乎一下子集中爆發,“庫存陰霾”究竟從何而來?
好不容易熬過了金融海嘯,卻又遇到歐債危機。”中國第一紡織網首席分析師汪前進指出,人力成本、原材料價格上漲以及貿易環境的變化,使得近兩年服裝企業的經營環境“風云突變”。
一些服裝企業今年的出口訂單急劇下滑,大量囤貨被迫轉為內銷,加上經濟不景氣、消費相對疲弱又造成了大量庫存積壓。
汪前進指出,在經濟不景氣的形勢下,產品庫存的周轉變慢,既占用了運營流動資金,又導致企業無法更新產品,而沒有新品就沒辦法吸引到更多的顧客,業績就會嚴重下滑,從而加劇資金周轉困境,甚至最終致使整個經營陷入絕境。
此外,中國大多數服裝企業都采用“訂貨會”的供應模式,提前半年至一年生產產品,且主要依賴下游分銷商而不是消費者提供市場信息,企業對消費形勢的判斷往往因為信息不對稱而過于樂觀,產品產量遠遠大于市場實際消化量。
歡迎轉載分享本文“打折時間提前 服裝業陰霾難散”,轉載時請保留文章版權來源網址中國十大品牌網休閑服飾品牌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