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8月即將開始的2013年春夏服裝訂貨會即將拉開序幕的時候,各服裝上市企業也處于即將出臺2012年第二季度和中期財務報表的繁忙時期。
紡織服裝類企業的中報不會太難看,但也不會好看,各家公司情況會有很大差別。”8月2日,一家上市服裝企業高管對本報記者介紹說,“即將開始的訂貨會,對服裝企業也是一場考驗。”他介紹說,對于急速擴張的企業,其擴張方式和供應鏈管理在這一兩年基本是能決定其生死的時期。具體就體現在公司對庫存的管理上。“如果存貨居高,現金跟不上,資金周轉率降低,就很容易出現資金問題。”
庫存惡果
經過多年的快速擴張后,包括李寧在內的中國體育用品行業都進入了一個整合期。一場去庫存戰爭還在繼續。
在急速擴張的企業中,報喜鳥(002154.SZ)和李寧(2331.HK)即為兩類典型的案例。
報喜鳥在已經通過審核的增發公告中稱,將募集不超過15億元增加180家主力直營店和100家圣捷羅主力店建設,并規劃未來3到5年擴張至1200家到1500家門店,主要目的是“擴張”。
而李寧計劃2012年開設100家工廠店和100家折扣店,被評價為“長期采用這種可能有損品牌”的方式主要是為了有效降低庫存。而此前,為了找出零售庫存問題的解決方案,李寧選擇了與中國動向的價格戰。其后果是以李寧為代表的體育用品類企業“盈利受挫
資產負債惡化”。
國泰君安對體育用品商庫存惡化的根源解讀為“為了上市”積攢下的頑疾。
對于體育女裝十大品牌商的營運業績,國泰君安的一份研究報告認為,在這些企業上市前的幾年中,批發模型在體育用品行業的快速增長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因為這一商業模型有較低的資本開支并且不需要為擴張不斷招聘銷售人員。公司只要把產品交付給分銷商以確認銷售,然后分銷商將庫存產品轉移給次分銷商。這些企業在這期間,為了不同的商業目的有意通過延長分銷商信貸期和增加銷售獎勵提增銷售,所以零售庫存積壓很快。
在業績上,盡管2011年李寧89.29億元的營收依然最高,但僅僅稍高于安踏(2020.HK)的89.05億元,而凈利僅僅是安踏的22%,為3.86億元。主要原因就是李寧的直營網點的大幅增加以及相關費用的增加。
而李寧和中國動向是最早遭遇零售庫存積壓問題的兩家公司,從他們展開價格戰的那一刻起,他們的零售折扣店不光在影響他們自己的業績,同時,也把其它公司的銷售拉入了清理庫存、大幅降價的漩渦。
歡迎轉載分享本文“服裝商庫存危機發酵”,轉載時請保留文章版權來源網址中國品牌網女裝品牌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