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正在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席卷全球,過去一年中,與人工智能沾邊的投資、并購數不勝數。人工智能正在向各個領域滲透,雖然目前仍處于弱人工智能階段,但絲毫抵擋不住科技巨頭對其的追捧。
人工智能引領未來10年
據了解,亞馬遜早在4年前就對人工智能這一關鍵項目開始著手研究,谷歌、微軟、豐田、Facebook、Uber、本田等互聯網、制造業、汽車業巨頭企業紛紛成立人工智能實驗室,委以專人、專項研究人工智能相關技術。
在家電領域中,繼川軍長虹率先攻破人工智能“山頭”,推出全球首款人工智能電視后。美的、海爾、格力等家電商也開始“躍躍欲試”,在相繼推出的智能家電中,均帶有人工智能的“味道”。一場立足于家電智能化轉型浪潮的人工智能颶風就此揚起……
業內觀察人士認為,隨著家電智能化轉型成功,主力家電品牌需要尋求更高的增長點。從目前來看,硬件智能化、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均趨于成熟,這些將為即將到來的人工智能奠定發展基礎。眼下,已有越來越多的家電企業投身于語音識別、圖像識別等人工智能基礎技術領域。
“不僅家電領域,身處于互聯網轉型的各行各業都會因人工智能的發展而受益。傳統的經營模式、盈利模式也將隨之發生改變。”該專家表示。
家電業迎來爆發式成長
中科院副院長、中國人工智能學會副理事長譚鐵牛介紹,2015年全球人工智能市場規模為1270億美元,今年預計達1650億美元,2018年預計超過2000億美元。未來人工智能技術將成為諸多行業轉型升級的重要抓手和創業投資的大熱。
目前,國家制定了《“互聯網+”人工智能三年行動實施方案》,并著手構建人工智能頂層規劃與協調,立足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統籌資源并制定可行的發展目標,引領人工智能在各行業快速落地。
據長虹相關負責人介紹,在家電領域內,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是實現人工智能的基礎設施。長虹已構建起“硬件+軟件+服務”的經營模式,同時在人工智能領域已有多年研究背景。
“長虹在傳感器模組開發應用、語音識別芯片開發應用、基于大數據的人工智能技術研發及應用、機器視覺(人臉識別)技術研發應用、工業機器人及工廠自動化技術研發及應用、家庭服務機器人技術研發及應用等方面取得了長足的進步。”該負責人說。
資深家電分析師劉步塵表示,目前家電企業對人工智能的認知大多停留在探索階段,人工智能在家電業普及,還需要一個過渡期。
“人工智能需要大數據、物聯網等技術支持,對于國內競爭的外資企業而言是一道無法逾越的屏障。一方面,硬件盈利思維已經觸及天花板,人工智能可打破瓶頸實現觸底反彈;另一方面,人工智能改變傳統人機交互模式,緊貼用戶生活剛需,并不是純粹意義上的空談。”劉步塵說。
以長虹的人工智能電視為例,這臺電視有別于普通智能電視。人工智能電視具有自適應能力、自學習能力、自升級能力,可以在認知、決策、反饋等層面形成與人的深度交互。在電視硬件技術之外,還有軟件、服務、內容、大數據等協同支撐。
在市場需求的拉動下,產品結構升級已經成為了家電行業發展的主要旋律。近幾年來,智能化家電的全面崛起、普及,為家電企業創造了結構性的發展空間。盡管人工智能已擁有數十年研究歷史,但在家電領域內落地,才剛剛步入起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