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兩會后,互聯網+和創業創新成為國家重要戰略之一;根據中央政府的部署,近一年來各省市結合自身情況,陸續出臺了互聯網+和創業創新的行動綱要。
商業互聯網在中國經過了20余年的發展,其中PC互聯網經歷了2000年前后的信息互聯網化大潮;2005年左右的娛樂游戲互聯網化;2008年后的商品互聯網化;2012年后伴隨移動互聯網的飛速發展,互聯網和各類生活服務迅速融合的同時,也逐漸成為了各行各業發展的基礎水電煤。而創業創新,在中國產業轉型升級面臨壓力的今天,意義也較以往更為重大。
互聯網+和創業創新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受重視。此前,大量市場化企業和機構宣傳互聯網+和創業創新的理念,但這種理念經常會被傳統企業誤讀。在國家和政府的宣傳和推動下,互聯網+和創業創新的理念深入人心,傳統企業真正行動了起來。互聯網+和創業創新作為政府的戰略或意見,配合各種優惠措施,這一系列舉措在傳統企業眼里,才真正具備權威性和推動力。
互聯網+和創業創新的政策紅利不僅僅體現在輿論上,各種簡政放權、減稅扶持舉措也陸續出臺,提供了實實在在的優惠。在政策紅利下,創業的門檻在降低、創新型企業受到的政策扶持力度在加大、科技互聯網從業者的社會認可度在提升。
與此同時,不可否認的是,在互聯網+和創業創新上,有一些企業患上了“政策依賴”的毛病:一是利用政策紅利申請各種補貼、獲得各種資質,但并未把補貼和資質投入到實際運營和生產;二是企業日常運營圍繞著政府,花了大量人力物力做表面工程,和真正的市場及用戶越來越遠。
其實,無論是互聯網+還是創業創新,本質上是突出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中心地位,借助科技互聯網,讓市場發揮更大作用。因此,雖然目前有政策紅利,但關鍵還是要發揮好市場化企業的力量,讓企業成為互聯網+和創業創新和主體。市場化企業,需要時刻圍繞用戶,不斷提高產品和服務質量。
所以,中國的互聯網+創業創新,除政策紅利之外,更加需要市場力量推動。在這種背景下,由市場化企業億歐公司主辦的《2016中國互聯網+創業創新大會》將在6月24-25日在北京舉行,大會邀請了市場上最具代表性的創業創新企業,包括蘇寧、海爾、美團、58同城、Uber、土巴兔、春雨醫生、達達、大商集團、探路者、東易日盛、易果生鮮等。
2016中國互聯網+創業創新大會為期兩天,第一天為1000人規模的主會場,縱論互聯網+行業發展趨勢及投資趨勢;第二天分為零售+、汽車+、金融+、房產家裝+、醫療+、文創體育+六大論壇,深入探討互聯網+產業變革。大會舉辦當天,將邀請超過100家媒體到場,對大會進行全方位報道。
此次大會,億歐公司還聯合微鏈發起2016中國VC新勢力及2016中國最佳創業服務商評選活動;6月24日大會當天將對外發布兩個評選的TOP20強榜單。除此之外,大會推出“未來之星扶植計劃”,將篩選出100家創業公司為它們進行線上專題展示、制作會刊手冊,向到場的投資人及媒體人進行推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