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品牌網了解到:由品牌中國產業聯盟發展研究中心研究撰寫的的《改革開放30年中國品牌發展報告》于2008年12月27日在海南三亞舉辦的第七屆品牌中國高峰論壇上正式發布。
《報告》分別從“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品牌發展的基本特征”、“中國品牌‘走出去’的主要成果”、“中華老字號的生存與發展”、“政府支持自主品牌政策的變化及其影響”和“中國品牌與國際品牌之間差距”五方面全面回顧改革開放30年中國品牌的風雨歷程,初步總結中國品牌建設正反兩方面的典型經驗,探索品牌建設的基本規律,為政府推進名牌戰略、企業開展品牌建設提供具有一定參考價值的研究成果。
《報告》指出,改革開放30年來,中國經濟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經濟總量已經躍居世界第四位。在承接全球勞動密集型產業轉移的過程中,中國逐漸發展成為一個制造業大國,有170多類產品的產量居世界第一位。但是作為一個經濟大國和制造大國,中國卻少有世界級的自主品牌,“中國制造”在世界范圍內還沒有擺脫“低質、低價”的整體形象。
《報告》認為,20世紀80年代是中國品牌建設的啟蒙階段。計劃經濟時期供應不足的局面依然存在,市場環境是典型的“賣方市場”,企業的競爭環境非常寬松,打造品牌的動力不足,品牌意識比較薄弱,另一方面,消費者的消費水平不高,消費觀念還不成熟,這些因素都決定了當時品牌建設的特點。20世紀90年代以后,中國品牌建設出現了如火如荼的喜人局面,提高產品質量成為這一時期品牌建設的重點。江澤民同志關于“切實加強管理,提高產品質量”的重要講話,國務院直接領導的“中國質量萬里行”活動,以及《質量振興綱要》頒布實施等一系列重要事件,強有力地推動了中國品牌建設的進程。進入21世紀以后,中國品牌建設迎來了全面升級的新時期。首先表現在企業的品牌建設從以質量管理為重點向全方位打造品牌轉變,其次是黨和國家的品牌戰略有了更加鮮明的國際化特征,并且空前地突出了自主知識產權的重要性。
《報告》回顧了改革開放30年中國品牌建設的歷史進程,總結了中國品牌發展的七大基本特征:一,品牌建設取得了巨大成就,主要體現在形成了大量全國性知名品牌,并涌現出一批國際知名品牌,各行各業品牌建設卓有成效,區域品牌集群蓬勃發展等方面;二,企業打造品牌的動力不斷增強,主要表現為企業申報“馳名商標”、“名牌產品”越來越積極,設立專業品牌管理部門的企業越來越多,企業營銷活動的品牌導向越來越強等方面;三,品牌建設的社會環境不斷改善,主要表現在統一開放的市場體系初步形成,法制環境日益優化,政策支持力度不斷加大,消費者觀念日益成熟等方面;四,民營企業成為品牌建設的重要力量,在食品、飲料、服裝、制鞋、日用化工、家電、建材、IT、大型機械制造、化學工業、金屬冶煉及加工、交通運輸設備制造等國民經濟20個主要行業,國家質檢總局自2005年以來評定的1436個“中國名牌產品”中,屬于民營企業的品牌占了近60%的比重;五,企業品牌管理能力普遍較弱,大多數企業缺乏完善的品牌管理體系,品牌管理人才匱乏,在品牌戰略規劃、品牌形象推廣、品牌危機管理等方面的能力亟待改善;六,各地區品牌發展不平衡,東部沿海地區是改革開放的最前沿,經濟比較發達,品牌發展相對更加成熟,但是廣大中西部地區的品牌建設還非常滯后,中國名牌產品擁有量非常少;七,品牌國際化程度較低,突出地表現在自主品牌出口比重低、世界級自主品牌少兩個方面,目前,在全部出口總值中,自主品牌出口所占的比重大約在15%至20%的水平,由于具備較高國際知名度和美譽度的世界級自主品牌少,中國還是一個“品牌弱國”。
《報告》認為,在海外直接投資、出口產品占領國際市場、海外上市等三種中國品牌“走出去”的主要途徑中,出口產品占領國際市場依然是中國品牌走出去的主要方式,但海外直接投資增長很快。私營企業對外投資的比重逐漸提高,對外直接投資凈額連續多年保持高速增長態勢,對外直接投資主體多元化、增長加速化,許多企業通過在海外設立生產基地、研發中心,或者并購國外知名品牌,加快了國際化發展的步伐。《報告》指出,隨著國內企業實力的壯大,大規模的全球營銷活動逐漸增多,自主品牌產品出口日益與國際市場本土化營銷相結合,其中,聯想、海爾、愛國者等企業的國際品牌推廣尤其引人矚目。《報告》還指出,眾多企業登陸海外資本市場,提升了企業在國際國內的知名度,大部分企業完成融資以后,得以更快地發展,品牌競爭力顯著增強,極大地促進了中國品牌的加速崛起。
《報告》描述了中華老字號的生存現狀,分析了“王麻子”、“南京冠生園”、“步瀛齋”等若干老字號經營的失敗案例,介紹了老字號發展壯大的幾種成功模式。這些成功模式包括“建立現代企業制度、上市融資更快發展”的全聚德模式,“多個特色品牌集群化經營”的華天模式,“用現代科技改造傳統產業”的同仁堂模式,“調整產品定位、重塑品牌形象”的王老吉模式,“大舉并購進行品牌重組,實現品牌效益最大化”的青島啤酒模式等。
《報告》分析,在改革開放初期,政府突出強調搞活經濟、擴大就業、增加稅收,對保護自主品牌重視不夠,但是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推進,國家經濟安全日益受到外資的威脅,“中國制造”由于缺少品牌效應,以對資源的嚴重消耗和對環境的巨大破壞為代價,換取的卻是非常微薄的利潤,無法實現可持續發展。面對嚴峻的現實,全社會開始對發展自主品牌的重要性有了深刻的認識,各地、各級政府紛紛出臺支持自主品牌政策,政策支持力度不斷加大,支持方式更加多樣化,政策目標日益國際化,國際市場逐步成為戰略重點。政府支持自主品牌政策對于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提高經濟增長效益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報告》深入探討了“推進中國品牌崛起的主要途徑”問題。《報告》認為,應該繼續大力實施名牌戰略,大力推進自主創新戰略,加強行業標準建設,加強產業政策的引導作用,制定促進自主品牌發展的專門法律,促進為品牌建設服務的中介組織發展,為中國品牌發展提供更加強勁的動力,創造更加良好的環境。
最后,《報告》提出了“品牌中國產業聯盟的使命和愿景”;并詳細介紹了品牌中國產業聯盟的宗旨和使命,旗下的主要活動品牌,豐富的媒介資源,研究成果、專業培訓與咨詢服務,以及品牌中國產業聯盟在推動中國從“制造中國”向“品牌中國”轉變過程中所發揮的作用。
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國制造”面臨多重困境,主要表現在資源和環境的約束越來越明顯,國際貿易磨擦愈演愈烈,經濟效益低下的局面難以改善等方面。因此,打造更多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和國際競爭力的知名品牌,已經成為中國經濟突破發展“瓶頸”的根本途徑,品牌建設在經濟建設中的重要性也日益突出。
品牌作為經濟發展的高度結晶,它的形成有其獨特的規律。品牌的形成,除了需要資金投入和時間積淀,還和經濟體制、國家政策、企業管理、人才資源、消費觀念、企業家精神等多種因素有密切關系,因而打造品牌,既不能一蹴而就,也不能踟躕不前,應該銳意進取、大膽變革,更要為品牌的成長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
資訊整理:中國品牌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