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酷熱的氣溫,南亞和東南亞地區的空調銷售是一片火爆,多個區域市場已經出現了大面積的斷貨;也因為高溫,國內北方市場也慢慢啟動。這讓很多的華南地區的商家是艷羨不已。當海內外大量是進入旺銷節奏的時候,華南市場卻因為雨天深陷低迷。
“我每天睜開眼就意味著又要虧一萬,”一位不方便透露名字的空調經銷商向筆者道苦,這位商家經營的是一個三線品牌,過去幾年都能賣個小幾萬套,但今年的銷量還不及去年同期的70%,就像一直陰雨綿綿的天氣,整個華南空調市場都被陰云所籠罩,廣東區域顯得更為明顯。
新春之后,廣東的雨似乎一直就沒有斷過,打開預測天氣的APP,仍然時不時下著的雨,還將延續到6月底,6月份之后是否會好起來,也未盡可知。都說現在的空調市場已經不依賴于天氣,但沒有利好氣溫的配合,市場的節奏就偏慢,尤其是之于二三線品牌。
市場或許本來就應該是這個樣子
這是那位商家的判斷,從業將近二十年來,他手上經營過的品牌總計有十多個,除了2015年和2020年,其他年份他的經營規模和收益都在增長,即便是過去幾年華南市場不溫不火,但仍然并沒有阻礙他的生意穩步向上,而今年的行情確實是讓他始料未及。
“天氣可能只是我們自己安慰自己的一個借口,”當找不到突破點、探尋不到市場銷售走出泥淖的方法時,每個人都希望讓自己的情緒向更為安全的邊際靠攏,至于他對市場階段的屬性判斷,倒是與整個行業的演進節奏一致。
沒有一種市場只會增長,正如有潮起必有潮落,他還說:“其實我在去年的時候對今年的市場有了判斷,也符合我的預期。”符合預期未必是意味著就接受現實,殘酷的市場競爭和有限的需求資源正在倒逼著傳統經銷商轉型。
越來越多的商家正在向線上尋找更多的流量,抖音、小紅書等等興趣電商都成為了他們重點關注的平臺,只是,現實的骨感程度超出了商家的想象,線上也未必能夠擁有巨大的空間。
今年的銷售量只有去年的一半
這是另外一位商家的原話,80后的他并不如他的前輩們擁有龐大的分銷體系和渠道網絡,在進入空調行業的時候,他就選擇以線上平臺作為零售端口,只是之前火紅的銷售在今年也出現了卡殼。
“我們有30多個人員都在進行直播賣貨,淘系、拼多多及其他電商平臺幾乎都進駐了,都有不同的項目組在維系。”不僅人員成本較高,線上的費用也在困擾著這位商家。
雖然公司設在廣東,但線上商業平臺輻射全國,只是,今年前面五個半月的市場零售狀況讓這位專營線上的商家苦不堪言,他對筆者說,他想拿個品牌拓展線下領域,可按照他選擇品牌的標準,其實留給他的空間并不多。
沒有人愿意原地停止,畢竟,競爭對手和行業本身在不斷向前,商家在調整自己的策略之前,或許更應該審視一下市場規律,有時候,接受下滑也是一種進步,忍受下滑并能夠穿越市場下行的周期本身就是企業走得更遠的必備能力,之于工廠是如此,之于商家也是如此。
怎么可能增長
他是某二線品牌的佛山地區的代理商,2023年他經營的品牌的規模也有小幾千萬,如果仔細看下他的朋友圈就會發現,除了他所代理的品牌之外,一些一線品牌的產品成為了他近期走量的依托。
“看看這天氣,怎么可能增長?”這不是一個疑問句,而是肯定句。這一年多以來,他發現一個趨勢,那就是用戶對品牌的要求越來越高,當然,對價格要求也在增加,價格要更親民,品質要更好,品牌要更有知名度。
從今年以舊換新成為一種宏觀層面的產業政策就可以看到,二三線品牌在如此環境下承受的壓力將會更大,各種換新補貼其實是一種變相的降價方式,沒有足夠品牌影響力、產品競爭力的企業,不得不在價格上尋找更多的優勢。
筆者近期在華南走訪了多位空調商家,他們不約而同把市場銷售下滑的主要原因歸咎于天氣,令他們感到沮喪的是,這雨下的似乎沒有盡頭。當筆者問他們,如果天熱了,市場依然好不起來,該怎么辦?
他們沒有給出答案,其實他們有答案,只是不愿意去為還沒有到來的焦慮而不安和憂心忡忡。經營空調已經成為了他們的生活方式甚至是個人標簽,都期盼著市場積極向上,雨停而持續高溫,是他們眼下最為直接的念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