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中式家具復興已成必然趨勢。紅木銷售在春夏之交時進入淡季,紅木企業就會在這段時間進入全面整合期。
開設直營店、升級展廳、培訓員工等等是木業企業在修正期的主要工作內容。而升級展廳如今作為各大紅木企業的重頭大戲在“中國古典工藝家具之都”——仙游隆重上演。但是,在國內,中式設計機構的品質、品位與水準卻是良莠不齊,無法達到能使他們滿意的水準。中式設計在西風東漸的趨勢里,生存狀態到底如何?中式復興何時到來?
當下很多人時常會面臨這樣的煩惱:家里長輩做壽,親朋好友會贈送一些傳統書畫,裝裱起來,卻不知道何處安放。從城市的摩天大廈到鄉間的精致小屋,滿城盡吹歐美風。古老的庭院,尋常的巷陌,已無處可覓。一卷詩經,一軸古畫,一部二十四史,置放家里,顯得格格不入,最后只能束之高閣。
傳統古典的賞玩之物,在現代居室竟然無容身之地。我們不禁要問,中式到底什么了?
新世紀第二個十年,中國經濟發展世界矚目,成為增長最快的國家之一、全球最核心的經濟圈之一、擁有這個星球上最堅挺的貨幣之一。在眾多榮譽的背后,我們強的只是硬件,真正軟實力話語權還在低俗徘徊。
古典中式家具復興以成必然趨勢
時下盛行的室內設計,除了強勁的歐美風外,宣揚中式設計全球家具十大品牌的,很多時候只是披著一張中式風格的畫皮,只會簡單地抄襲拓寫一些中式古典元素,缺少一些深蘊于內的精髓。無論是設計理念、色彩搭配、材料選取,都很“歐式”,很難體現出“中國設計”的品味。
中式設計的缺失,不僅是紅木從業者遇到的困惑,也是所有愛好傳統文化的國人的遺憾。本文開頭描述的那些升級家具展廳的商家,他們碰到的困惑在于,他們真正想要的中式設計不是簡單的物質堆砌和符號疊加,而是原滋原味內斂的典雅:它們或是能表現久遠時光的眷戀,或是映射出幽然的古典情懷,抑或是崇尚東方文化的特有韻味。他們推出的紅木,作為中國最具代表性的國萃藝術之一,外延和內涵都非常重要,一個家具要融入到合適的情境中,才能有精神。
或許,眼下失落的,并不僅僅是中式設計,還有國人對傳統文化的淡漠和遠離。
每個時代都有一個美學軸心,中式設計同樣存在一個藝術主流。近幾個世紀,西式風潮漸漸成為主導世界藝術設計領域的主旋律。而在15世紀以前,中國作為天朝上國,是世界文明的中心。“中國元素”是這一漫長時期全球頂禮膜拜的對象。中國的瓷器、絲綢、家具、建筑是西方藝術家們模仿的對象與創造的靈感。
如果說西方文明盛行的是幾百年的話,那么“中國潮”鼎盛的是上千年。700多年前,馬可波羅曾對中國有過的美麗的描述,種種神奇設計讓他嘆為觀止。700年后,中國潮再次在世界興起,中國元素再度成為大師們的靈感來源。GiorgioArmani、Kenzo、Lancel、Gucci、 Tommy Hilfiger、Versace、Sergio Rossi、Fendi、SalvatoreFerragamo、Celine、Dolce & Gabbana,以及Roberto Cavalli等等這些頂級品牌,都在開始嘗試以“中國風”作為核心設計元素,打造傾情之作:Giorgio Armani將中國元素表現在手袋上,Dolce & Gabbana將精致的古畫情結印象在時裝上;GUCCI把標識印上熊貓玩偶。
用中國元素武裝全身;RobertoCavalli 推出“禮贊青花瓷”典雅禮服裙;Salvatore Ferragamo 設計龍紋絲巾,Versace以中國貴族黃、傳統紋為基調設計手袋;Fendi用木雕、中國結演繹手包。中國博大精深的文化和精妙絕倫的藝術設計傾倒了了整個世界。
“中式復興”的字面意思就是恢復中式設計的藝術光輝,重塑“中國元素”的榮耀。“復興”往往意味著恢復振興曾經輝煌過的東西。方格子的高樓大廈,浮華勝景,喧囂卻單調,巍然矗立的城市水泥叢林,森然卻貧瘠,富麗堂皇的美式歐風家居裝修,奢華有余,內涵欠缺。放眼望去,日新月異的變化呼喚文化的回歸,目光所及,突飛猛進的現實需要中式美學的復興。在這個激情四溢的時代,中式回歸迎來黃金世紀,國人擁有一種先前百年未曾有過的自信。“中式復興”自然而然地被提上日程。
我們提倡復興中式設計,不僅僅只是為了回歸一種藝術潮流,更主要是為了正本清源。大家設想這么一個場景:如果我們淪陷于舶來文化,全盤認同西式風潮,那么心理層面也會潛移默化中認同西方文化和價值觀,長此以往,洋設計大行其道,歐式、美式風將風靡中國,中華民族的國家精神、民族的氣質、公民品格也會慢慢淪喪,中國的千年藝術也會在世界文化之林中淡出淡化,最后泯然消失。“中國制造”要想實現“中國創造”和“中國經典”的大升級,必須要有一種“中式內核”、“中國元素”來驅動,完成一次對盲目西化和過度崇洋媚外洋傾向的一種文化的反撥。
中式設計無論是建筑還是室內設計,已經開始漸漸改變以往流行的“歐陸風”、“北美風”。北京的“觀唐”、“紫廬”、上海的“九間堂”、成都的 “芙蓉古城”、蘇州的“姑蘇人家”、廣州的“清華坊”……這些帶有明顯“中式風格”的建筑設計開始顯山露水。中式設計,以一句 “骨子里的中國”來形容最為貼切,它是根植中國居民骨子里的文化氣質,曾深深地撞擊了國人內心深處的中國情結。
美國學者亨廷頓在《文明的沖突》一書提到:有些國家走向現代化過程中,初期往往是以“西方化”促進現代化,后期則往往是用已取得的現代化成就促 “非西方化”和本土文化的復興。中國的藝術領域,現在要想重振舊時榮光,不單單是提煉或復制一些中式符號、中國元素,更重要的是凝聚出一種中式的藝術靈魂,將古典深蘊于藝術創作當中,將傳統典藏于每一個細節之中,真正把“中式感覺”做透,喚醒國人心目中久違的中式情結,將沉眠于久的中國風藝術的光輝挖掘出來。
百年“西風歐雨”之后,中式設計開始理性回歸。一個個具有典型中式特征的符號、元素、意象,借助設計創作,融入了藝術當中,成為人們視界中不可或缺的理想景觀!
古典復興,中式回歸,中式設計方興未艾,成為當下藝術設計的一種潮流思想。當現代人在物質條件達到一定水平后,尋找情感上的共鳴與精神上的返璞歸真,也是水到渠成的,中式復興與回歸是中國人恢復自信心,追求本源的本能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