燈飾品牌:LED照明行業再掀“上市潮”。2011年“倒閉潮”過后,LED照明行業開始走向整合洗牌期,不甘心倒在黎明前最后一刻的眾多LED企業紛紛謀求上市融資。
據悉,自去年11月4日發改委等部門公布我國淘汰白熾燈路線圖以來,諸如公開LED路燈采購招標、半導體照明“十二五”規劃等相關利好政策頻出。近日,國務院常務會議討論通過了 《國家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十二五”規劃》,其中安排22億元補貼資金支持推廣節能燈和LED燈。
然而,熱錢所引發的泡沫效應也隨之而來,LED燈具十大品牌產業徹底被“炒”起來了,投資過熱后是難以平息的商業地產泡沫。
如此狀況必將加速行業整合,高工LED研究所所長張小飛認為:“LED照明行業在5年之內將有三場大的戰役,各個細分行業將會被劃分。”
就在5月16日國務院推出節能燈和LED燈22億元補貼政策前9天,科技部發布《半導體照明科技發展“十二五”專項(征求意見稿)》稱,期內產業規模達到5000億元,培育20~30家掌握核心技術、擁有較多自主知識產權、自主品牌的龍頭企業,扶持40~50家創新型高技術企業,建成50個“十城萬盞”試點示范城市和20個創新能力強、特色鮮明的產業化基地。
加之國家發改委此前公布的《中國淘汰白熾燈路線圖》與國家三部委組織的2012年半導體照明產品財政補貼推廣項目公開招標等政策,光大證券分析稱,今年一季度末開始,LED行業景氣度有所回升,背光、照明需求大量涌現,訂單能見度恢復到兩個月左右,開工率環比大提升,龍頭企業甚至接近滿載。隨著“十二五”規劃的出臺和政策補貼持續進行,LED景氣度將進一步上升。
在政策帶動下,資本市場向LED照明行業伸出了橄欖枝。2012年1季度,6家LED公司正式上市發行,2家過會待發,其中涉及LED照明的公司就有5家。
如今,LED照明行業儼然成為資本市場的新寵,但隨之而來的是熱錢所導致的泡沫效應。
廣東省照明電器協會會長全健認為,在房地產調控下,資本只能輸入到商業地產。但商業地產外表看起來很熱,整個市場卻不樂觀,原因在于渠道與終端都不暢通。這樣一來,只能選擇大賣場。
全健稱,“珠三角地區現在已有400萬方LED大體量商圈,如果加上佛山近期將要落成的200萬方,總數將達到600萬方。而廣州照明展覽會才20萬方,這600萬方怎么消化得了?”廣州奧迪通用照明有限公司(AD照明)總經理關旭東則表示,在國家一系列的產業政策下,LED產業已經被“炒”起來了。
“事實確實如此,廣州已有光谷,小欖鎮、古鎮,以及深圳都構建LED照明商圈。”某LED照明企業策劃公司負責人高洪洋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稱,“但實際效果并不好,LED照明企業并不需要這么大體量的商圈,只是LED產業投資比較熱而已,LED照明產品展銷被作為一個賣點。”
“有些LED照明商圈建得很盲目,資金進入后,圈地、建樓,就算完成。”高洪洋認為,LED照明商圈嚴重缺乏規劃。
來自高工LED研究院的相關調查顯示,以打造一站式配套的照明產業集中地為目標的廣州光谷,日均客流量不足百人。對此,高洪洋評論,“起初廣州光谷還是很成功的,但是招商之后,卻不能給產業和商家提供任何支持。”
除了熱錢流入導致的LED地產泡沫外,政策的推動也沒能解決國內LED照明燈質量參差不齊的現實問題。
2010年年底,湖南省節能燈質量抽查合格率不足五成。2011年6月,廣東省工商局對省內流通領域17家銷售企業的50款節能燈進行抽查,僅19個樣本合格,合格率為38%。2012年陜西省質監局通報稱,一季度省內節能燈合格率僅為43.7%。
張小飛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坦言,“國內LED照明燈質量還需要大幅提高,由于故障率較高,即使是LED照明 上市公司 也不敢對自己的產品質量作出極高的保證。”
在業內人士看來,由于消費者對高價LED照明燈長遠的價值回報不信任,往往會更傾向選擇價格更低的同類產品。
鴻利光電副總經理丁峰認為,“一些企業只是最簡單地替換,將最便宜的節能燈賣給大家。現在很多企業都一窩蜂地涌入LED照明行業。”
張小飛表示,受制于技術,質量問題是國內LED照明企業難以解決的根本問題。此外,除了行業內魚龍混雜的生產企業外,專利問題同樣制約著LED照明企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