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不完全統計,全國2014年上半年百貨企業倒閉的就達到有15家,創下了歷史之最,一浪浪的倒閉潮來襲,令眾多還在苦苦經營的百貨企業感到危機不少。依靠收取租金這樣的“二房東”模式已經無法適應當下零售業的演變趨勢。難道百貨業就得這樣子倒下去了嗎?是該轉型還是繼續戰略防御呢?
“二房東模式”弊端在于:首先,所有商品都是品牌商或者代理商的,商場對此沒有控制權,缺乏相應的管理和控制能力。” 一位業內人士指出,“其次,同一品牌代理商自然不會只選擇一家商場合作,而是與商圈內多家商場合作,進一步加劇了同質化競爭的局面。”
近年來,我國的百貨業都是靠取這樣模式快速增長,特別是非典期間,更是我國百貨業的“黃金時代”。那時百貨業的增長速度快,收益也高。而隨著時代的發展,國際品牌進入,競爭加大,加之近年來百貨企業受到人力、房租等成本上漲的壓力,令企業受到前所未有的困境。其中近三分之一企業利潤呈現負增長,歲寶百貨、人和商業跌幅分別為378%和84.97%。

面對各方的壓力,百貨業是徹底轉型還是戰略防御?
盡管迷茫是當下百貨業的整體思潮,但現在百貨企業面前兩大轉型之路依然得到業界的共同認可。其一是百貨購物中心化,即,重新規劃、重新設計,在原有的品類上增加餐飲、娛樂等體驗型項目;其二是回歸“買手”模式,加強百貨自營品類的比例,通過差異化獲得市場認可。
通過自救的模式,讓企業重拾往日的輝煌是當下百貨企業的必經之路。道路擺在前面,要么就是倒閉,要么就是實現自救,看看你們怎么選的。相信聰明的人都會去選自救之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