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2012年起,北京、上海、廣州等多個城市頻現家居賣場總量過剩的情況,事實上,如今一線城市家居行業的發展確實是不容樂人觀。自去年8月至今,各地均有多個知名賣場宣布倒閉或撤場搬遷,為此,家居賣場真的是總量“過剩”了嗎?它到底是一個過渡期還是處于一個就要爆發的“泡沫期”呢?
自經濟發展不景氣以來,某些地區的家居賣場大面積開張和關閉凸顯的問題往往不是一個簡單的“不足”和“過剩”可以涵蓋的,它表現是一種市場環境的態度問題。誠然,每年過多的新賣場如“雨后春筍”般拔地而起,致使眾多商家感到不少壓力。
截至2014年4月,中國前11位連鎖賣場全國區域分布,經濟優勢區域華東地區167家,占總量的44%;其次華北79家、華南40家、華中33家、西南和東北各27家、西北僅9家,四個區域總量不及華東一個區域。

眾多家居賣場拔地而起,消費者的選擇也多了起來,對于商家來說,不再是有絕對的優勢了。商家除了要拼產品、拼服務外,還需要“別俱心裁”地留住顧客的心,這樣才能贏得顧客的青睞。
家居賣場是過渡期還是泡沫期?
當前看似一個不好的時期,但也可能是一個好的時期來臨前的掙扎期。根據發達國家的相關經驗,一個市場經過充分的競爭之后,大批的企業將會不復存在,剩下的企業當中20%會占據80%的市場。也就是說現在的家居賣場是洗牌期,賣場總量過剩只是過渡期,等到新的、優質的淘汰了舊的、落后的,就不會過剩了。
而賣場里邊的商家除了在產品上做好之外,還需要在服務上質量能有所有提升,才能開啟顧客的心,贏回更多顧客的關注。新一輪的行業洗牌,將會淘汰那些舊的、劣質的賣場,只有在軟件上和硬件上不斷升級的賣場才能真正笑到最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