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如何處理多余的十大品牌手機,以及冷落在角落里更多的數碼電子?大概你會想到電子回收業。
熱鬧的回收
廣州天河崗頂一帶是當地電子產品集散地,大量二手和維修商鋪分布其中。
熙熙攘攘的人流中,很容易發現拿著小紙板的回收商販,他們穿著簡樸,但砍價嫻熟。相比附近回收站,人們更愿賣給他們。
四川人王雷就是其中之一。靠著5年PC回收經驗,他每月能掙3000多元。他說,以前掙得更多。
將還能用的PC賣到二手市場后,他會將部分器件送到更有資歷的小老板手中,他們只做物流,給市區周邊電子分類和拆解廠送貨,后者就是遍布海珠、白云和番禺等的村民手工作坊,一把剪刀、幾個塑料桶就是致富工具。
與平日一樣,幾輛貨車晚上駛入番禺大石山村,卸貨處一地電子碎片,PC主板和顯示器外殼放在不同倉庫。
“第二天這些貨就被幾家有關系的人分走了。”當地一名電子產品拆解人士說,垃圾里都是寶貝,顯示器碎玻璃可賣到一斤五毛錢,塑料皮里的金屬線賣得更高,銅更值錢。
愛回收CEO、聯合創始人孫文俊說,那些徹底報廢的手機,每部大約可提煉出價值1美元的貴金屬,整個市場規模和空間非常大。
去年4月,孫文俊和朋友創辦了“愛回收”網,試圖做一個電子數碼產品回收平臺。他們調研得出,年輕群體平均七八個月要換手機,而京、滬、穗等一線城市每個家庭都有2到3部閑置手機,中國每年淘汰下來約1億部手機,絕大部分能使用。
他介紹,愛回收每月交易額目前達100萬元,且保持著兩位數增幅。通過互聯網競價,用戶很快獲得手機價格確認信息。交易一旦達成,愛回收將收取10%分成。
拆解
中國許多電子產品的零部件,最后大多會同時現身同一地方——廣東汕頭貴嶼鎮。
孫文俊去年底曾到過貴嶼,感覺“相對混亂,技術較為落后”。那里僅15萬常住人口,卻是全球最大廢棄電子產品拆解地。公開數據顯示,汕頭市貴嶼鎮超過80%的家庭直接參與電子垃圾分解,每年分解量超過150萬噸,甚至影響國際有色金屬期貨價。
知情人士透露,電子垃圾大多經香港、深圳運進來,很多塑料上能看到知名品牌的英文字母。
貴嶼鎮幾乎每條街都能聞到不適氣味,但賺錢夢想讓許多外地人到那里打工。那里幾乎不需專業技能,只要螺絲刀等工具就能將塑料、銅、鐵等零部件拆解,稍微復雜點的就用特定工具或材料。比如酸洗很普遍,它一般會揮發大片蒸汽狀酸性氣體,貴嶼因此曾“戶戶冒煙”。
“很多從事再生塑料的經營者、分揀工人都能快速分別聚苯、聚丙等品種,每個熟練工人每天分揀處理的廢塑料達50多公斤。”上述知情者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