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名品是一種現象,一方水土出一方名品。我國地大物博,幾乎每一個區域都有中國十大品牌在全國聞名遐邇的土特名品,東北有人參、大米,西北有羊肉、枸杞,華北有陳醋、小棗,華中有米酒、孝感麻糖和臍橙,華東有金華火腿、龍井茶和大閘蟹,西南有榨菜、過橋米線、燈影牛肉和豆制品,兩廣有涼茶、沙田柚,北京有板栗、果脯和烤鴨,天津有丫梨、大麻花……
這些地域名品具有極強的地域屬性,是依托于當地特殊的氣候、地理或者歷史人文因素產生、成長和成名的。如果離開特定的區域,其產品質量、特色或者聲譽就會因此明顯失色下降。
正是這種對產地極強的依賴性,這些地域名品與生俱來地出現了兩種極為普遍的現象:一是以“產地+品類”命名,比如金華火腿,,二是產地資源共享。結果,大家對產地資源搶占濫用不珍惜,直到做臭了算。這個問題,已經成為眾多地域名品所頭痛的公共課題,于是出現一個怪現象:地域名品的品類眾多,卻沒有孕育出幾個大品牌。
地域名品是一座未被充分開發的金礦
如上所述,地域名品在做市場時常常陷入誤區,因此,眾多非常具有市場價值的地域名品恰恰沒有得到充分的開發,這是一座金礦,其中蘊藏著巨大的市場價值。
第一,地域名品具有天然的知名度,這是打市場的現成的優勢條件。只要你有辦法占據地域名品品類資源為己所用,那么你就等于省去了在產品知名度上傳播的巨大費用。
第二,每一種地域名品都是一種獨特的產品品類,歷史經驗證明,大品牌依托品類而生,每一個大品牌總是代表著一種品類,如,全聚德代表烤鴨,龍大代表龍口粉絲。如果通過自己新創品類建設品牌,難度很大,消費者對新品類不一定接受。而地域名品的品類是已經被廣大消費者所熟知和接受的,因此地域名品是創建大品牌的天然沃土。
時不我待,掘金地域名品
地域名品是一種稀缺資源,當代市場競爭已經從大眾消費領域漫延到小眾消費領域,從主流常規食品領域擴展到調料休閑食品領域,從原有品類發展到創新品類,有的領域的競爭已經白熱化,相比之下,地域名品的競爭水平不高,行業混亂,群龍無首,這恰恰是搶占地域名品資源,成就大品牌的絕好機會!
讓地域名品走出區域,做大市場,做出品牌,走向高端!農業產業化企業、傳統的區域的老字號企業、出口食品企業必須打破心智屏障,重建市場邊界,引入先進的品牌營銷手段:要出于地域高于地域,占據品類,打自己的品牌,就像涪陵榨菜中的烏江,金華火腿中的金字;要善于傳播,率先搶占消費者心智,以老大的姿態搶先發聲,就像先前的王老吉、白家方便粉絲,和現在的國聯水產、河北香道;要在產品上推陳出新,以換代產品甩開對手,重樹品類標準標志,就像南方黑芝麻企業推出更時尚更快消的杯裝糊和罐裝露,張仲景大廚房推出“300粒香菇,21種營養”的香菇醬。
“先者生存,優勢富集”是每一個善抓歷史機遇、快速做大的成功企業深知并且受益的一條經濟規律。有遠見有膽識的企業家們,趕快行動吧,在別人醒來之前出發!